演员史可说:“当年,我在瑞士生下大儿子,我的洋婆婆就只来看了我一次,还前呼后拥的牵着几条大狗,告诉我,我没义务帮我的孩子再带孩子,溜达了一圈,完了就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演员史可结束了一段感情,踏上了一场散心之旅。 在蔚蓝的地中海上,一艘豪华游轮缓缓航行,甲板上,海风轻拂,一位身材高大、眼神诚恳的瑞士男人注意到了这位气质独特的东方女性。他叫克里斯蒂安,一位成功的瑞士企业家。 他没有犹豫,主动上前搭讪,交谈中,这位西方商人被史可的直爽与魅力深深吸引,一见钟情。 克里斯蒂安回到瑞士后,对史可念念不忘,他展开了热烈甚至有些“笨拙”的追求,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这个原本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瑞士男人,开始埋头学习中文,一字一句地钻研中国文化。 他的诚意跨越了千山万水,打动了史可的心,缘分来得迅猛而真切,相识仅仅几个月后,两人便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开启了这段跨越东西方的婚姻生活,第二年,他们的爱情结晶大儿子,降临人世,一切看似美满,然而,真正的文化冲击,正随着新生儿的啼哭,悄然来临。 在瑞士安静的家中,产后虚弱的史可,内心或许正勾勒着一幅熟悉的画面,婆婆闻讯赶来,嘘寒问暖,忙前忙后地帮忙照料新生儿。这在中国,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场景,但是,她等来的,却是一次让她终生难忘的访问。 婆婆终于来了。阵仗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不是独自一人,而是“前呼后拥”地牵着几条威风凛凛的大狗。 短暂的寒暄,气氛友好却直接。婆婆没有拐弯抹角,坐下后便清晰地向史可声明,按照他们的观念,老人并没有帮助子女带孩子的义务,她有自己的生活。 婆婆停留了不过十几分钟,像完成了一次必要的告知,随后便带着她的狗们“溜达了一圈,完了就走了”,偌大的房子里,瞬间只剩下初为人母的史可和襁褓中的婴儿。 史可坦言,她当时非常羡慕国内有家人帮手的朋友,那种产后被亲人包围支持的热闹与安心,是她遥不可及的,但性格坚韧的她,并未抱怨或消沉。 在日常生活中,磨合无处不在,比如称呼,在中国,对长辈恭敬的称谓是礼节,但在西方,直呼其名反而显得亲切自然,这让史可最初很不习惯,在育儿上,史可更倾向于中国式的“不能输在起跑线”,希望孩子多学知识。 而丈夫克里斯蒂安则坚信快乐童年更重要,应该多玩耍,争吵难免,有时甚至会因为中英文表达的逻辑差异而火上浇油。 但幸运的是,史可的丈夫克里斯蒂安,始终是她最坚实的依靠,在史可坐月子期间,这位瑞士丈夫展现出了极大的体贴与担当,他亲自照顾妻儿,用行动弥补了长辈支持的缺失。他同样尊重并支持史可的事业,当她渴望重返舞台时,克里斯蒂安给予全力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他细心安排家务,让家庭出行变得省心,他们的婚姻,并非没有分歧,但核心是相互的体谅与包容,在育儿分歧上,他们最终学会了各退一步,寻找中西合璧的平衡点,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子女成年后,两代人之间保持着强烈的界限感。父母视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旅行、发展爱好、陪伴自己的伴侣或宠物,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而非义务。这种观念下,亲情纽带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是尊重与放手,而非捆绑与牺牲。 反观中国的家庭模式,婆婆帮忙带孙子几成“标配”,这其中充满了温情的支持,但也常常伴随着婆媳矛盾、育儿观念冲突,甚至让老一辈牺牲自我,陷入“道德绑架”的困境。 如今,史可的婚姻已经幸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孩子们也成长得懂事乐观。 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各有优劣,西方的独立可能伴随孤独,中国的亲密可能失却界限。 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并能为自己的选择独立负责。最终,家庭幸福的真谛,或许就在于坦然面对差异,用爱和智慧去化解冲突。
十八对娱乐圈的父子好像大部分星二代都很难超越父亲这是什么原因呢?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