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剧照,而是吴石将军牺牲前,敌人给他拍下的最后一幕镜头,此时的他表情凝重,虽然脖子上被套着麻绳,视死如归的气魄,令人敬仰万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文武双全,曾在国民党内部担任要职,却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最终血洒宝岛,他就是吴石将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石将军的传奇人生。 吴石,1894 年 8 月出生于福建福州。他自幼聪慧,心怀报国之志,1915 年投笔从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又留学日本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在这两所学校毕业时都名列第一,被称为 “十二能人”,能文能武,多才多艺。 1934 年,吴石进入国民政府工作,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一直担任着军政要职。 西安事变后,吴石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也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1938 年,国民党在武汉珞珈山举办 “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吴石作为班主任,与周恩来等领导有了直接接触。 从那时起,吴石对共产党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真正让吴石下定决心为共产党工作的,是他的好友何遂。 何遂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其子女大多是地下党员,他本人也以民主人士身份积极为我党奔走。1947 年春,对国民政府极度失望的吴石找到何遂,希望通过他与共产党方面取得联系。 在何遂的安排下,吴石与上海局领导人见面,从此拉开了他为我党工作的序幕。 此后,吴石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积极为我党收集情报。1947 年 6 月 30 日,我党向大别山挺进,揭开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吴石的好友吴仲禧接到地下党组织的任务,要求从华中 “剿总” 处了解敌方兵力部署情况。 吴仲禧从上海赶到南京后住在吴石家中,结识了华中 “剿总” 情报科科长胡宗宪,胡宗宪是吴石的学生,对吴仲禧很敬重,并主动提出寄送 “作战态势旬报”。 这份 “旬报” 包含了国民党部队番号、兵力、军官姓名等重要信息,为我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948 年 6 月,吴仲禧到徐州 “剿总” 检查工作,吴石亲自写信给徐州 “剿总” 参谋长李树正,嘱其照顾安排。 李树正对吴仲禧礼遇有加,带他参观了机要作战室等核心场所,吴仲禧将作战室中从商丘到海州国共双方兵力部署情况默记脑海,随后火速返回上海,将这份对淮海战役至关重要的情报汇报给了地下党组织。 1949 年初始,吴石经常往返于上海、南京两地亲自递送情报。他曾将一组国民党军队在长江沿岸的军事部署情况的绝密情报交给何康,为我军渡江作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同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战场的全面败退,蒋介石将海防第二舰队调入长江,企图做最后顽抗。 舰队司令林遵是吴石的老乡,也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爱国将领。吴石对林遵推心置腹,两人秉烛夜谈,吴石为林遵分析当前局势,并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其考虑。 最终,林遵选择了上策,率舰队起义。1949 年 4 月 23 日,林遵率领部队在长江下游笆斗山江面起义,毛泽东赞其为 “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1949 年 6 月,吴石不顾危险,毅然决定前往台湾,配合中共地下党做好解放全台湾的准备工作。到台湾后,他利用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职务之便,开展情报搜集工作,搭建起隐秘的情报网络。 在此过程中,吴石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缜密与胆识。他深知该职务虽能接触核心机密,却也处于国民党特务机构的严密监视中,因此创造了独特的情报传递方式 —— 常以研究军事典籍为掩护,将绝密信息用极小的字体誊抄在古籍扉页的空白处,再以赠送旧书的名义,通过可靠的地下交通员转交。 这种方式不仅避开了常规检查,更因他平日喜爱收藏古籍的习惯,完美融入日常,从未引起怀疑。 在生活细节上,吴石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却也暗藏对信仰的坚守。他随身携带的钢笔,笔帽内侧刻着极小的 “北望” 二字,既是对北方祖国大陆的思念,也是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即便到了台湾,他仍坚持在书房悬挂一幅自己题写的 “还我河山” 匾额,每逢深夜处理完情报,总会伫立匾额前良久,这份情怀也感染了身边少数知晓其身份的助手,让他们更加坚定地配合工作。 更令人动容的是,吴石赴台时明知此行凶险,却特意将年幼的儿子留在大陆亲戚家中。被捕后,面对敌人以家人安危相要挟,他始终只字未提儿子的下落,用沉默守护了孩子的安全。 一份份绝密情报在吴石的努力下源源不断地送到党中央手中,然而,1950 年 1 月,因叛徒出卖,潜伏在台湾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惨遭血洗。1950 年 6 月 10 日,吴石在马场町从容就义。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这是吴石狱中的手书,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吴石:碧血洒宝岛 丹心向北明
吴石直到被枪毙,都不知最危险的敌人,一直在他身边!一个由国民党核心将领亲手编
【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