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2025年,中国贸易顺差冲上了近1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听起来像是所有外贸企业都在赚得盆满钵满,可现实偏偏唱反调。 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一线工厂关门的关门、裁员的裁员,甚至有的老板跑路了。 这不是经济悬疑剧,而是当下中国外贸里的真实一幕,顺差飞涨,企业却扎堆倒闭,听着像矛盾,其实背后藏着中国制造的一场“换血行动”。 别只看顺差数据亮眼,其实出口结构早就换了个底子,从前出口靠服装、玩具、鞋帽这些“轻家电小商品”,现在主力早变成了电动车、锂电池、光伏板这些“新三样”。 这些东西含金量高得很,一辆电动车的出口利润,能顶上几百件衬衫,产业升级了,出口质量变了,顺差自然水涨船高。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已经飙到近60%,高端制造出口猛涨40%,这才是顺差飙升的底气。 可问题来了,不是所有外贸企业都吃得上高端制造这碗饭。 那些倒下的,多是传统制造的老兵,比如深圳那家干了13年的老牌外贸厂,突然间一纸公告,宣布清盘解散,原因?客户走了、订单没了、利润薄得比纸还薄。 更惨的是,他们很多还卡在“单腿走路”的老毛病上,像晨北科技,北美市场营收占比高达七成多,一旦美国市场打喷嚏,这类企业就直接肺炎了。 而且,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对中国商品下死手,关税直接拉到125%,这对利润本来就不高的传统出口企业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这不是企业能力问题,而是时代不再偏爱他们,不过倒闭潮看着很吓人,但换个角度看,其实是产业升级的必经阵痛。 你想想,从前靠拼劳动力、拼价格,现在靠拼技术、拼创新,这不是简单的换赛道,是整个制造业的“脱胎换骨”。 从全球来看,西方国家越来越发现:中国现在出口的,不再是便宜货,而是科技货,电动车、光伏板、锂电池这类中国制造,正一点点把欧美本土工业“挤出市场”。 这正是《纽约时报》提到的“中国冲击2.0”,不是靠低价卷,而是靠技术、靠效率、靠产业链完整度,硬生生地坐上了出口的头等舱。 所以说,外贸企业倒闭,不是中国制造不行了,而是有些企业没赶上这班“技术升级大巴”。 一边是高端制造抢占全球市场,把顺差顶到天花板;另一边是低端制造被边缘化,企业批量出局,这不是打架,这是接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正在悄悄改变世界产业的排位赛,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减反增,从2017年的6000多亿美元,涨到了现在的9184亿美元。 说明什么?说明全球市场还是离不开中国货,尤其是现在这些“含技量”高的中国货,而与此同时,欧美本土制造却一个接一个地被边缘化。 德国汽车出口下滑,美国的制造业投资回流计划进展缓慢,反倒越来越依赖中国生产的零部件。 说到底,中国制造的这波升级,不光是“赚到了更多钱”,更是“抢到了更多话语权”。 你看到的,是老企业倒下;但你没看到的,是新企业在成长,一批搞AI硬件的、做新能源的、冲海外品牌化的中国企业,正在悄悄接棒。 他们不光出口产品,还带着品牌、标准、技术走出去。这些才是顺差背后真正的“新引擎”。 那些倒下的企业,很多是因为没转型、转慢了、转错了方向,不是中国制造不行,是他们没跟上中国制造的节奏。 所以说,今天的企业倒闭潮,也许不是失败,而是一次大清洗,把落后的淘汰掉,把先进的扶上马,让整个制造链条“轻量化、智能化、高附加值”。 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中国制造的这场结构性变革,正在悄悄推翻旧有的产业链逻辑。 美国加税封锁,中国就搞国产替代;欧洲抱团排斥,中国就搞自主创新;低价不再是唯一王牌,中国靠技术和效率说话。 这就是为什么顺差越来越高,企业却越来越少,不是不赚钱了,而是只有会赚钱的企业留下了。 看似“繁荣背后的倒闭潮”,其实是“升级背后的优胜劣汰”,不是中国制造不行了,而是换了一批人继续行,倒下的是旧的制造模式,站起来的是新的产业力量。 这一轮倒闭潮,不是末日,而是起点,站在风口的,不再是拼命压价的小作坊,而是掌握技术的中国智造。 顺差飙升是表,制造换血是里,中国制造不是塌了,而是升了。
中国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
【4评论】【2点赞】
静夜沉思
传统行业也关系到民生,不能都搞高科技呀,也没有那技术水平,大部分人还是传统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