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广东吃海鲜,俩菜花661?游客:这“刺客”比海浪还猛 10月1号国庆假期,杨先生带着老婆去广东海边玩,饭点找了家海鲜店,刚坐下就被老板泼了冷水——“团购时间过了,只能单点”。他嫌换地方麻烦,问单点价跟团购差多少,老板就打太极:“你先点,吃了再说。” 杨先生选了两只螃蟹,正犹豫加啥,老板凑上来安利蛏子:“本地特色,尝尝呗?”他想着来都来了,就点头要了,还主动说先结账,怕等下扯皮。结果老板摆手:“不急,吃完再算,海边东西不贵。”这话听着踏实,他没多想,等着上菜。 等俩人吃饱喊结账,老板报出“661块”,杨先生直接懵了——他以为撑死200块,这直接翻了三倍多,比被海浪拍在脸上还懵。拿账单一看,螃蟹2.4斤、188元一斤,蛏子3斤、68元一斤,算下来一分不少。 他后来在网上吐槽,这蛏子在自家菜市场12块一斤,大排档卖30块都算狠的,68块纯属把游客当“冤大头”宰。更离谱的是螃蟹,俩小个头看着顶多一斤多,称重却有2.4斤,这秤怕不是按“心情”调的。这时候他才反应过来,老板当初不报价、不让先结账,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知道报实价他肯定走,故意先“套牢”再宰。 其实这种事儿不是头一回了,国庆旺季不少商家盯着“一次性游客”,不想做回头客,就想趁人多捞一笔快钱。他们把“明码标价”当摆设,用“先吃后结”的套路挖坑,赌的就是游客出门在外不想惹事,宁愿认栽。可他们没算明白,一次宰客赚几百,毁的是整个广东海边的口碑——下次游客想起这儿,可能先想到“661块的海鲜”,转头就去别的地方了。 监管部门要是能多去转一转,发现这种模糊报价就严查,游客踩坑能少很多。咱们自己也得机灵点,在外吃海鲜别听老板画饼,价格、称重都得盯紧,该拍的拍、该问的问,别让“海鲜刺客”有机可乘。只是不知道,下次再有人去那家店,老板还会不会玩这套?也想问,到底要多少人被宰,这些商家才能明白,宰客的钱赚得快,亏口碑更快?
在新疆转了一圈后,心里头竟生出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悔意。劝年轻朋友一句,这地方轻易别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