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中国办了那么多学校,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中日都是东方人的面孔,为了能融到中国圈子,很多日本人名字都改成了中国名字,说着流利的中文,如果哪一天中日发生冲突了,在我们国内的日本人,我们能分辨出来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得看看眼下在咱们这儿的日本人到底是个什么规模。2024 年的数据显示,在华拥有法人或生产基地的日本企业已经达到 1 万 3034 家,比两年前还多了 328 家,这些企业里可不只是老板和高管,从车间技术员到写字楼里的白领,藏着大量日本籍员工。 再看人口分布,光是上海一地的日本人就有 5.74 万,北京、广州、苏州这些城市也都有庞大的日本人群体,加起来的总数比 2013 年的 15.03 万只多不少,这么多人散在各行各业,本身就给分辨工作出了难题。 东方人脸孔是天然的 “隐身衣”,更要命的是他们早就把 “伪装术” 练得炉火纯青。改个中国名字是最基本的操作,不像欧美老外名字自带辨识度,日本人取中文名简直信手拈来,比如把 “小林千夏” 改成 “林晓夏”,“野村义树” 换成 “叶树明”,光看名字比不少本地人还像本地人。 语言上更没破绽,有个在上海生活 16 年的日本女性,一口 “阿拉上海宁” 的方言说得地道,连小时候带的便当都是黑木耳炒蛋这种中式家常菜,同学围过来看热闹都没发现她是日本人。 现在更夸张,很多年轻日本人不仅普通话标准,连四川话、广东话都能飙几句,跟人聊起火锅蘸料、早茶点心的门道,能把人侃得晕头转向,谁能想到这是个外国籍? 他们融入的深度早就超出了 “表面功夫”,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行业分布就能看出来,5139 家在华日资制造企业里,日本技术员和中国工人一起三班倒,穿着同样的工服在生产线忙碌 4218 家批发业日企的销售人员,背着样品跑遍全国,跟客户称兄道弟谈生意;连服务业都有 267 家新进入的日企,里面的日本员工端茶倒水、处理业务,动作神态跟中国同事没两样。 生活里更难区分,他们会在小区楼下的菜市场砍价,在广场舞队伍后面跟跳,甚至能精准说出哪家早餐摊的豆浆最浓。 有个日本男人娶了中国农村老婆,按照当地习俗办婚礼,挂着缝纸币的布,听着鞭炮声,连他爸妈都跟岳父母建了微信群互相发照片,这种融入程度,光靠日常接触根本揪不出来。 更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给了他们 “隐形” 的便利。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早就实现了全场景应用,持证人买票、住店、办银行卡甚至线上用 12306、交个税,都能用这张身份证搞定,根本不用掏护照。 这意味着在机场换登机牌、酒店前台登记、银行办业务这些需要出示证件的场合,他们拿出来的证件跟咱们的身份证长得差别不大,普通人谁会特意盯着看证件上的 “永久居留” 字样? 之前有日本间谍伪装成 “友好人士”,在华多年从事日中交流,甚至上过报纸,没人怀疑他的身份,直到因搜集情报被捕才暴露,这就说明就算是专业人士,不深入调查都难发现破绽,更别说普通人了。 最让人头疼的是 “渗透式” 的存在,日本在华学校培养的人才早就混进了各行各业。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既懂日本技术又通中国市场,毕业后进中日合资企业当骨干,或者在科研机构做对接工作,日常跟中国同事一起开会、加班、吃外卖,讨论的是同样的工作难题,分享的是同款育儿经验。 还有些混血群体,比如名字取 “知由” 的中日混血孩子,“由” 字拆开来是 “中” 和 “日” 的重叠,这类群体长大成人后,本身就兼具两国文化背景,连自己都难说清 “偏向哪一方”,真到了需要分辨的时候,又能凭什么标准去界定? 之前浙江就出过这么个事,一个 50 多岁的日本男人在中国人开的人才派遣公司工作,频繁出差跑业务,没人知道他是 “军事爱好者”,直到闯入军事管理区拍照才被抓,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天天一起开会的 “老叶” 竟然是日本籍。 还有辽宁被捕的那个日本间谍,在服务业工作多年,频繁往返中朝边境搜集情报,日常跟街坊邻居打招呼聊天,谁能想到这是个境外情报人员?这些案例都说明,就算是有明确目的的人,都能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更别说那些普通在华日本人了。 说到底,现在的情况就是:他们基数庞大且分布零散,改了名字、练溜了语言,融入了生活、吃透了规则,连证件都能做到 “无缝衔接”,再加上东方人脸孔的天然优势,日常场景里想靠眼睛分辨,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
日本人在中国办了那么多学校,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中日都是东方人的面孔,为了能融
康安说历史
2025-10-06 17:46:29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