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南”到“烟雨河南”:一场迟来的雨为何成了负担? 听说,河南人夏天求的雨,

微光下的暮色 2025-10-06 13:16:11

从“可南”到“烟雨河南”:一场迟来的雨为何成了负担? 听说,河南人夏天求的雨,经过层层审核上报,终于在秋天全部给批下来了!咱也不知道这天上的流程都这么繁琐吗?六七八月份给河南热成可南了,这九十月给河南下成氵氵氵河南了。这几天河南比江南还润,成烟雨河南了。玉米发霉,花生发芽,中午拖的地,晚上还是湿漉漉的,楼道里的扫帚都长蘑菇了,洗的衣服阳台都晾不下了,河南实在太难了。 前阵子刷短视频,总能刷到河南老乡拍的“抗旱大片”:玉米叶子卷成了细条,用手一捏就碎成渣,地里的裂缝能塞进半只脚,老乡们扛着水管在田埂上追着太阳跑,汗珠子砸在土路上连个水印都留不下。那时候大家凑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聊天,说要是能下场透雨,哪怕淋成落汤鸡都乐意。谁能想到,这雨倒是真来了,就是来得太“实在”,把大半年的量一股脑全泼了下来。 我老家在豫东农村,上周给我妈打视频,她正蹲在堂屋门口叹气。镜头一转,院子里晒玉米的竹席铺了满满当当,可玉米棒子外头的皮早就发了黑,剥开一看,里头的玉米粒黏糊糊的,有的已经长出了细细的白霉。“收回来那几天就没停过雨,只能堆在厢房里,前天掀开塑料布,底下都捂出热气了。”我妈说着拿起一个发了芽的花生,芽尖嫩生生的,可这不是种菜,是要收的粮食啊。村里老王家更糟,他家的花生地地势低,雨水排不出去,挖出来的花生果都泡得发了胀,有的直接烂在了泥里,雇人抢收了三天,最后挑挑拣拣,好花生还不到一半。 不光是地里的庄稼遭罪,城里人的日子也跟着“潮”了起来。我在郑州工作的朋友吐槽,这半个月就没见过太阳的影子。早上出门上班,鞋子踩在路边的积水里,裤脚溅得全是泥点,到了公司一脱鞋,袜子湿乎乎地贴在脚上,一整天都不得劲。家里的情况更头疼,阳台挂满了洗好的衣服,从T恤到被套,挤得连窗户都开不全,可挂了三四天,摸上去还是潮的,只好把空调开到除湿模式,电费蹭蹭往上涨。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小区的楼道,保洁阿姨放在角落的扫帚,不知道啥时候竟从杆儿和毛的缝隙里钻出了小蘑菇,白白嫩嫩的,看着新鲜,可谁见了都得皱眉头——这湿气也太重了。 有人说这是“天公不作美”,可仔细想想,这场雨带来的麻烦,真的全是老天爷的错吗?夏天抗旱的时候,不少地方的灌溉设施跟不上,只能靠天吃饭;秋天降雨集中,一些农田的排水系统又成了摆设,雨水排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烂在地里。城里头,老小区的排水管道老化,一到雨天就容易积水,有的地下室甚至被淹,这些其实都是早就存在的问题,只是平时没显现出来,遇到极端天气就全暴露了。 咱们总说“靠天吃饭”,可现在看来,光靠天不行,还得有应对的本事。要是能提前完善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城里的市政管网能及时升级维护,哪怕再遇到这样的“极端天气”,也不至于这么被动。毕竟,庄稼要的是及时雨,不是“扎堆雨”;老百姓要的是风调雨顺,不是旱涝交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0
微光下的暮色

微光下的暮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