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被动等待 美国又宣布要和中国“干”了 美国宣布10月14日起,凡是驶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运营船舶、中国建造船舶及非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要额外收取费用。 这场看似大国间的航运博弈,实则正悄悄挤压全球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中小货代公司利润被压缩,制造小企业面临订单流失风险,美国社区小零售商陷入定价难题,这些支撑产业链末端的普通经营者,正承受着规则变动带来的直接冲击。 对中小商家来说,这笔额外收费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而是直接啃食利润的“硬支出”。一艘装载5000个标准集装箱的中国建造货轮,单次靠港就要多交600万美元,分摊到每个集装箱的货物上,小到一个保温杯、一把户外椅,成本都会相应上涨。 更关键的是,美国要求必须通过Pay.gov系统自动扣款,没有协商余地,中小商家既没有大公司的议价能力,也无法像大型航运企业那样通过改旗、绕航分摊成本,只能被动接受涨价。 从中国货代行业来看,中小公司的压力已经显现。根据中国货代协会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新规消息传出后,中小货代承接的40英尺集装箱运输,单箱费用平均比之前高了近五分之一,部分热门航线如上海至洛杉矶,费用涨幅甚至超过三成。 这些公司主要服务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制造企业,后者原本利润空间就窄,比如做户外家具的小企业,给美国客户的报价里,运费成本占比通常在15%左右,现在运费突然上涨,要么压缩自身利润,要么跟客户协商涨价。 但美国客户也有自己的成本考量,不少客户提出“若涨价就换供应商”,毕竟全球范围内能提供同类产品的工厂不在少数,中小制造企业根本不敢轻易失去订单,最后往往是货代公司和工厂一起分摊运费成本,双方利润都被挤压。 改道中转带来的时间延误,更让中小商家雪上加霜。为了避开美国的额外收费,不少大型航运公司把直航航线改成先经东南亚中转,再转船前往美国。 以上海至洛杉矶航线为例,原本直航只需20天左右,现在经马来西亚巴生港中转,全程要30天以上,比之前多花十几天。 对做季节性商品的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时间就是利润,比如赶美国感恩节、圣诞节旺季的户外用品、节日装饰,必须在特定时间前到货,一旦延误,不仅可能错过销售高峰,还可能面临订单取消。 马来西亚巴生港务局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该港中转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1%,码头泊位利用率已达92%。 超出合理承载范围,经常出现货物滞留情况,部分中小商家的货物在中转港要等上3到5天才能装船,进一步拉长了交货周期。 美国本土的中小零售商同样面临困境。美国加州零售商协会2025年9月调研显示,社区型小超市中,约60%的日用品、35%的小家电依赖中国进口,这些商品的运输成本占零售价的10%到20%。 新规实施后,运输成本上涨直接传导到终端售价,原本15美元的保温杯,若完全转嫁成本,售价可能涨到18美元。 但社区小超市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之前有超市尝试小幅涨价,部分商品销量就下降了10%到15%。 大超市如Costco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长期合约压低运费,甚至自建物流分摊成本,但中小超市没有这样的资源,只能在“涨价流失客户”和“不涨价压缩利润”之间纠结。 不少超市老板表示,近期正在减少中国进口商品的采购量,转而增加本土或墨西哥产商品的比例,但这些替代商品的供应链还不稳定,部分品类存在缺货风险。 中国中小船用设备企业的应对,也反映出中小商家的生存智慧。早在2023年,看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部分中小船用设备企业就开始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比如在泰国、越南建立螺旋桨、船用电机生产线,避免单一市场依赖。 2025年美国将12家中国船用设备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后,这些提前布局的中小企企业受影响较小。 泰国生产基地的产品已通过国际认证,能供应给欧洲、东南亚的航运公司,海外订单占比从之前的20%提升到35%。 但并非所有中小企企业都有这样的远见和资源,更多企业仍以国内市场为主,面临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压力,只能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精简人员来降低成本,生存状态并不乐观。 这场船舶收费风波,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中小商家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全球布局应对变化,甚至从中找到新的商机,但中小商家缺乏这样的能力,只能在成本上涨、订单流失的夹缝中艰难调整。 离10月14日越来越近,这些中小商家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还需要时间检验。
不再被动等待 美国又宣布要和中国“干”了 美国宣布10月14日起,凡是驶入美
波览历史
2025-10-05 21:48: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