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是好电影,是国庆档中难得的佳作。司法局的出现令人惊喜(终于舍得给戴党

白卉谈科技 2025-10-05 21:42:05

《震耳欲聋》是好电影,是国庆档中难得的佳作。

司法局的出现令人惊喜(终于舍得给戴党徽了),这是一个律政影视作品中会被经常忽略的团体,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故事线以律师的视角去看待案情,暗线中浅浅埋了一条对律协中存在的封建行会的批判。不涉及任何扮演者的评价,从故事的角度是个好故事。感谢张琪律师,并推荐大家看一下当年对张律师的一篇访谈(见图),从内容来看我相信他的表述是非常真诚的。

如果要为这部影片找一个题眼,那便是“桥梁”。一个穿梭于聋哑与健听两个世界的人,如何在理想与现实、正义与利益之间,架起那座通往光明的桥?

故事以律师李淇的视角展开。初登场时,他是个为金钱折腰的“地摊所律师”,直到一桩法律援助案件,揭开了他身为CODA(聋人子女)的身份密码。这个设定精妙——作为聋人父母养育的健听者,他既是两个世界的纽带,也是两个世界的异客。这种撕裂感,成为角色最动人的矛盾内核。

影片最深刻的笔触,在于对信任机制的解剖。金融机构利用庞氏骗局,将聋人群体拖入深渊。在这里,聋人既是受害者,又成为加害者的帮凶。诈骗之所以得逞,根基正是弱势群体间那份脆弱的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困境中的相互依存,最终却异化为吞噬一切的漩涡。

李淇的救赎之路,是自我身份的认领。当他选择“献祭”自己,以职业生命为赌注对抗诈骗集团时,完成的不仅是案情的逆转,更是与那个曾经逃避的自我和解。影片中多个角色构成了精妙的镜像——他们是李淇在不同选择下可能成为的各个分身。

现实往往比戏剧更加凛冽。正如影片所映照的,当下律师行业面临着异化危机:卷宗沦为考核指标,案件价值被费率和名气量化。而案中人的所处的社会困境,案件本身所折射出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反而成了“房间里的大象”。

但总有人不愿对大象视而不见。法律从业者的价值不局限于书案卷头,而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深入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国家和人民牢牢地绑在了一起。从业者们如何通过工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有利的劳动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了这个行业永恒的命题。正如影片中掷地有声的“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从《铸刑书》到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从“召公听讼”到废除“六法全书”,法律的进步从来不是历史的自然流淌,而是无数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执着。他们深入社会肌理,在书案卷头之外,将自己与家国人民紧紧相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正义努力地呐喊,哪怕无声,也震耳欲聋。

0 阅读:0
白卉谈科技

白卉谈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