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位女生来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面试,作为面试官的袁隆平看了她完美的履历

如梦菲记 2025-10-05 16:45:42

1997年,一位女生来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面试,作为面试官的袁隆平看了她完美的履历后拒绝了她,没想到这位女生后来成为了他的儿媳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夏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来了一位特殊的应聘者,段美娟拿着华中农业大学的毕业证书走进面试室,她成绩优异,履历漂亮,对农业科研充满热情。   袁隆平接过她的材料,仔细看了一遍,抬起头说了句让她始料未及的话:"姑娘,这份工作太苦了,天天要下田,风吹日晒的,你受不了。"   段美娟当场就急了,她直视着袁隆平的眼睛说:"谁说女孩子就不能吃苦?我可以签一个五年田间实践协议,您看我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 这份执拗让袁隆平愣了一下,他见过太多被稻田的艰苦吓退的年轻人,眼前这个女孩倒是有几分不服输的劲头,他点了点头:"那就试试看吧。"   其实袁隆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他对自己的儿子袁定阳都严格到近乎苛刻,上大学时不许告诉同学父亲是谁,毕业后进研究所也得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每周必须下田三天,详细记录水稻生长情况。   他深知搞农业研究的艰辛,那些在烈日下一株一株检查稻穗的日子,那些为了观察抽穗期凌晨四点就起床的清晨,不是谁都能坚持下来的。   段美娟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第一年夏天,她每天在稻田里工作十几个小时,手上磨出了水泡,皮肤晒得黝黑。   有一次暴雨突然来袭,她和同事们冲进田里抢收实验用的种子,全身湿透也顾不上换衣服,先把种子妥善保存好再说,袁隆平远远看着这个女孩在泥泞里奔跑的身影,心里暗暗点头。   到了第二年,段美娟开始跟袁定阳有了更多合作机会,两个年轻人经常一起在田间地头讨论技术问题,从水稻的抗性培育聊到分子育种的前沿进展。   袁定阳发现,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女孩在专业上毫不含糊,她会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反复测量,也会为了一个育种方案和他争论到面红耳赤。   第三年,段美娟一边工作一边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她把学习和田间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周末别人休息,她还在实验室里整理数据。   袁隆平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小段这孩子,真行。"这句看似平淡的评价,在研究所里分量很重,因为老先生很少这样直接夸奖年轻人。   五年过去了,段美娟不仅完成了当初的承诺,还在水稻高产高抗育种研究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她参与制定了多项技术标准,申请了专利,培育出了新品种,更让人意外的是,她和袁定阳在并肩作战中产生了感情,两个人从研究伙伴变成了生活伴侣。   有人开玩笑说,想当袁家的儿媳妇,得先在田里干五年,这比考公务员难多了,但这个玩笑背后藏着袁家三代人对农业科研的坚守,袁隆平小时候经历过战乱和饥荒,亲眼见过荒野中饿死的人,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水稻研究。   1961年他在实验田发现那株特殊的稻株时,就像发现了宝藏,1964年夏天,他拿着放大镜在海南的烈日下连续14天翻查了14万株水稻,就为了找到那几株关键的雄性不育株。   段美娟嫁入袁家后,和袁定阳继续在科研路上前行,两个人主攻水稻的抗虫和耐寒性能,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突破。   段美娟的事业也在稳步发展,从研究员一路成长为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2023年又担任了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女性在农业科研领域同样能够发光发热。   袁隆平给三个孙女起的名字也很有讲究,晴、清、明,都跟天气和粮食有关,老人家到了八九十岁还坚持下田,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孙女都以为爷爷的工作就是预报天气。   2021年,91岁的袁隆平在三亚基地查看超级稻时不慎摔倒,从此卧床不起,他在病床上还让儿子袁定阳每天汇报实验进展,当听说海水稻亩产创了新纪录,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5月22日那天,袁隆平说了句"我要退休了",眼角流出了不舍的泪水,他的禾下乘凉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在无数人心中生根发芽。   回望1997年那场面试,袁隆平的拒绝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负责任的筛选,他要找的不是学历最高的人,而是真正能在田里扎根的人,段美娟用五年时间通过了这场考验,也用一生证明了当初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关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介绍

0 阅读:8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