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与时代同频 与报社共成长 | 我和中国工业报的故事

■安再祥

我和中国工业报的故事

中国工业报创刊45周年特别策划

与时代同频

与报社共成长

安徽的夏夜,闷热而漫长。我坐在书桌前,摊开一叠泛黄的采访本,指尖抚过那些略显模糊的字迹,忽然闻到了时光的味道——那是油墨与纸张交织的芬芳,是工厂车间里的金属气息,是一个伟大时代奔腾向前的呼吸。

2025年9月2日,是《中国工业报》创刊45周年的日子。于中国工业报人而言,是个喜庆的好日子。

2003年,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披荆斩棘,我从安徽地市级党报来到中国工业报社,掐指一算,一路走来,已经足足22年了。时间如白驹过隙,刹那而过,如今回想起来,很多事情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第一次以中国工业报记者身份走进江淮大地工厂的情景。庞大的机床轰鸣着,钢花飞溅中,工人们古铜色的脸庞上淌着汗珠,却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彩——那是对创造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确信。我用心记录下这一切,将安徽工业战线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通过报纸传遍大江南北。

30余年的记者生涯,使我真正懂得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我们不仅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是时代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世纪伊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我见证了奇瑞汽车从“小草房”创业到跻身国内汽车行业前列的全过程,记录了江淮汽车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报道了马钢股份的技术改造与绿色转型。每一条流水线的建成,每一项技术的突破,每一个品牌的崛起,我都尽力用文字为时代作注。

笔墨紧随时代,脚步丈量变迁。我曾深入马钢轨交材料公司,在高速车轮生产车间里感受中国制造的突破;我曾走访淮北矿区,记录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我曾站在芜湖港的集装箱码头上,看着“安徽制造”的产品运往全球各地。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报道,都是一次成长。

做工业记者辛苦,常常要下车间、爬高炉、下矿井,满身油污是家常便饭。但当看到通过我们的报道,一个个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一项项政策困惑得以澄清,一个个企业困境受到重视,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中国工业报不仅是一张报纸,更是工业战线的联络站、信息港和精神家园。

从2007年全国两会开始,十几年来,我采访了二十多位省级领导干部和近百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多层面多角度报道了省市和区域工业的新发展和新思路,得到了各界领导的高度好评,扩大了报社“朋友圈”,也提升了报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努力也有回报,自从2003年进入报社以来,我年年被报社评为“年度优秀驻站记者”,2012年至2024年间,获得安徽工业新闻好稿一二等奖项若干次,并获得国家级新闻奖数次。2011年10月,国资委人事局颁发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然而,202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的荣誉证书最让我心潮澎湃。

30余年记者生涯如蒙太奇般快速在脑海闪过,几十年风雨兼程,报社与我早已血脉相连。从纸质阅读到全媒体平台,传播方式天翻地覆,但新闻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忠实记录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如今,鬓角已染霜华,但激情依旧如初。每当我背起采访包,仍然感觉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中国工业报社成立45周年之际,我想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这份光荣的职业,感恩这张与我共同成长的报纸。

每一篇报道都是历史的底稿,每一次记录都是时代的见证。与中国工业报同行的岁月,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工业报社45周年华诞,祝愿报社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庆祝《中国工业报》创刊4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