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大的两条石油带,硬生生避开了我们,这可不是巧合,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先得说清楚那两条“油脉巨人”到底在哪儿——一条是横亘中东到中亚的巨带,从波斯湾沿岸的沙特、伊朗,一直延伸到里海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全球一半以上的已探明石油都窝在这儿;另一条则盘踞美洲,北起加拿大的油砂矿,南到委内瑞拉的重油田,墨西哥湾的深海油气更是藏量惊人。这俩主儿随便拎一块出来,储量都能甩不少国家几条街。 石油这东西可不是地里长庄稼,说有就有,得凑齐好几样“先天条件”。首先得有个能装“原料”的大盆子,也就是广阔的沉积盆地;其次这盆子里得有足够多的“食材”,比如几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死了之后沉到海底,跟空气隔绝着慢慢腐烂;最后还得有“烹饪”和“保鲜”的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把生物残骸变成油气,再加上岩层的挤压形成储油的“仓库”,顶上还得有不透水的“盖子”防止油气跑掉。 中东那片地方简直是为石油而生的。几千万年前这儿还是远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温暖的海水里满是浮游生物,年复一年死了沉底,堆出厚厚的有机质层。 后来地壳慢慢抬升,海水退去,那些有机质被埋在地下深处,刚好达到转化成油气的温度压力。更妙的是这儿的地质构造特别“懂事”,石灰岩的缝隙、砂岩的孔洞成了天然储油库,顶上还有岩盐和页岩当盖子,加上板块运动比较温和,油气就安安稳稳待在地下,没怎么跑漏。 美洲那条带也差不多是这个路数。墨西哥湾是个典型的“沉积大盆”,远古时候也是一片汪洋,沉积物堆得比楼房还厚,里面的有机质足够多。 而且这儿的地质活动不算太剧烈,形成了很多像盐丘那样的特殊构造,刚好把油气圈起来,不让它们扩散。委内瑞拉的重油田更是沾了古海洋沉积的光,只是后来地壳变动让油气埋得浅了点,才变成了粘稠的重油。 可偏偏咱们中国的地质条件,跟这两条带的“舒适区”完全不搭。咱们处在欧亚、太平洋、印度洋三大板块的夹角里,板块之间挤来撞去从没停过。 东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地壳老是晃悠,好不容易形成点沉积盆地,也被扯得七零八碎,油气刚冒头就顺着裂缝跑没影了;西部更别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把地盘挤得皱巴巴的,塔里木、准噶尔这些盆地虽然大,但地层变形太厉害,储油的“仓库”都被压坏了,盖层也不完整,油气根本存不住。 更关键的是,咱们国家的沉积盆地大多是陆相的,也就是古代的湖泊、河流环境,跟中东、美洲的古海洋比起来,生物种类少,有机质含量差了一大截。就算有油气形成,规模也小得可怜,跟人家动辄几十亿吨的巨型油田没法比。就像家里炒菜,食材少了,自然炒不出一大锅菜来。 这可不是瞎猜,看看咱们的油田就知道了。大庆、胜利这些有名的油田,全是陆相沉积里挖出来的,单个油田的储量顶破天也就几亿吨,跟沙特的加瓦尔油田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也正因为这,咱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后就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现在一半以上的石油都得从国外买,中东那条石油带更是成了咱们的“能源生命线”,不得不花大力气保障运输安全。 有人可能会说,就没别的办法了?其实咱们也在想辙,比如挖页岩油、页岩气,还有去海外找油田合作,但这些都得花大价钱和大力气,跟那些坐在石油带上的国家比,天生就少了份“老天爷赏饭吃”的便利。 说到底,这事儿真怨不得谁,就是地球亿万年板块运动和地质演化的结果,那些石油带的形成需要的“巧合”太多,而咱们恰好没赶上那波“地质福利”。 这赤裸裸的现实也逼着咱们更早地琢磨能源安全,毕竟靠人不如靠己,哪怕先天条件差点,也得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现在咱们在新能源领域发力,搞光伏、风电,其实也是在弥补这份“先天不足”——既然石油带绕着走,那咱就另辟蹊径,走出条不一样的能源路来。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