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28年,蒋介石急令范石生逮捕朱德,范石生却当着朱德、陈毅的面,把告密者丁煦击毙,并给老蒋发了电报,十六军查不到朱德。 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范石生理应执行上级的指令,逮捕朱德,然而,事情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范石生深知,自己的决定不仅关系到个人命运,更关乎革命的大局。 回望过去,范石生与朱德的关系并非一见如故,两人最初的相识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那个时候的他们尚未为革命划定阵营。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范石生逐渐意识到,革命的理想不应仅仅局限于党派之间的划分,蒋介石叛变后,范石生选择了站在了支持孙中山的阵营中,维持起义军的生存,而非清除党内的异己。 1928年初,蒋介石得知朱德隐藏在范石生的部队后,立刻发出了“逮捕令”,蒋的愤怒可以想象,毕竟那时候的朱德已经是南昌起义中的关键人物,而此时的蒋介石早已为自己当上了国民党的“领袖”。 然而,范石生的反应却出乎蒋的预料,面对蒋的命令,范石生并未选择按照规定的程序去执行,而是暗地里联络朱德,告知他必须立即撤离。 这一决定意味着范石生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做出了选择,甚至在政治立场上也对蒋介石产生了质疑,他不仅要面对蒋的命令,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是否要背离蒋介石,去支持那个革命的火种。 朱德和陈毅在接到通知后并未感到惊讶,毕竟他们早就意识到,只有通过范石生这样的支持者,才能在重重困境中找到生路。 范石生在知道事态严重后,迅速为朱德提供了物资支持,包括军饷、弹药和装备,为朱德的部队提供了生命延续的可能,朱德和范石生的这一合作,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两位志同道合的革命者在历史浪潮中做出的必然选择。 蒋介石要求范石生抓捕朱德,范石生的拒绝,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与勇气的体现,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真正的革命者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对人民的承诺。 朱德的部队在逃离后不久,面对的局势依旧非常复杂,国民党的追击并没有停止,反而愈加严厉,范石生尽管给予了他们物资支持,但能否成功脱险依然充满未知。 朱德并未选择隐匿,而是决定采取更为果敢的策略,带领队伍继续前行,找寻一个能够为革命提供坚实后盾的地方。 经过一番商议和部署,朱德最终决定将目标定向南方,特别是广东的东江地区,那里有不少曾参与过革命的支持者,或许能够为这支部队提供新的机会和突破口。 前方的路远远不如预期的那般顺畅,刚刚到达仁化,朱德和陈毅就被困在了两军之间,行动受阻,国民党第十三军的部队在靠近时,几乎将他们的退路完全封死,这迫使朱德再次做出决策。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联合广州起义的余部,进行更大规模的反抗,然而形势的变化却让这一计划变得岌岌可危,即使如此,朱德仍然没有放弃。 他听从了龚楚的建议,决定前往杨家寨子,这是一个看似平静却充满机会的地方。 这段过程中,朱德和陈毅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他们没有简单地选择直接对抗,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如何积蓄力量、扩大影响力。 朱德在选定杨家寨子时,不仅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更看到了那里革命潜力的巨大可能性,通过这样的部署,朱德成功带领部队暂时脱离了敌人的追击,并为后续的起义创造了更多机会。 范石生的支持并未止步于物资提供和军事协助,他的深远战略眼光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使他成为了朱德能够持续前进的重要保障。 而朱德和陈毅的果敢决策,也让这支本已岌岌可危的队伍重新焕发了生机。 范石生的成长背景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选择,出生于云南的一个贫困家庭,范石生自小便接触到了许多不平等与社会不公,他在父亲的教诲和家庭的熏陶下,早早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 范石生加入了同盟会,积极投身到反清活动中,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与其他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一起,参与了多次战斗,逐渐积累了军事经验,并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 在民国初年,范石生被任命为滇军的一名重要指挥官,并参与了多次政治斗争,包括护国运动和讨袁行动。 尽管范石生在军旅生涯中获得了许多荣誉,他的理想却从未仅仅局限于权力和军事地位,范石生深知,革命不仅仅是通过暴力手段去推翻政权,更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结构,解决普通百姓的疾苦。 他始终信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滇军的指挥岗位上,他不断推动部队的改革,强调民众的参与和军人的责任,范石生不仅是一个军事领导者,更是一个有远见的改革者,这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信息来源:文汇客户端--朱德摆“鸿门宴”,智取宜章城)
[太阳]1928年,蒋介石急令范石生逮捕朱德,范石生却当着朱德、陈毅的面,把告密
寒烟锁重
2025-10-04 10:05:49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