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陵概述
唐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主峰(海拔1047.3米),为国家5A级景区。
乾陵为唐朝营建的第三座帝陵——李渊献陵→李世民昭陵→李治乾陵,据《唐会要》等史书记载至少拥有17座陪葬墓。
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次年八月葬入乾陵;
706年5月,乾陵重新打开,武则天葬入。
908年,温韬聚众嵯峨山,大掠关中,并将唐十八陵全部盗掘。只有乾陵因风雨阻碍而未被盗掘(存疑)。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
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自此,不得主动发掘帝王陵成为考古界的共识。
二、墓主简介
1.李治
李治(628年-683年),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时间:649年-68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生母长孙皇后。
628年李治出生,此时李世民30岁,长孙皇后28岁;
631年4岁,封晋王;
643年16岁,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李治被立为太子;
649年22岁,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
655年28岁,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657年30岁,建都洛阳,称“东都”;
660年33岁之后,因身体原因,武则天开始参政;
665年38岁,封禅泰山;
675年48岁,太子李弘薨逝,年仅24岁。李治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于将其葬于洛阳唐恭陵;
683年12月27日,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享年56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2.武则天
武曌(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生母杨氏。
637年14岁,入李世民后宫,封为五品才人,并于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
650年27岁,被李治纳入后宫;
652年29岁,封二品昭仪,生长子李弘;
655年32岁,李治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660年37岁,武则天参与朝政,并开始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683年60岁,李治驾崩,李显即位。但55天后,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
690年67岁,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正式称帝;
705年82岁,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还政李唐,李显重新继位;
705年年底,神龙政变9个多月后,武则天病逝。享年82岁,并于次年入乾陵与李治合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