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

孤云游天涯远 2025-10-03 19:48:44

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中,她留下了自己年轻而清秀的容颜,那双浓眉大眼,如同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胸前,挂着两枚奖章,那是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荣誉。 1934年,唐月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上海,尽管战云密布,却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镇。 越剧作为江南水乡的艺术瑰宝,正在这座城市蓬勃发展,小小的唐月瑛,在这样的环境中,早早地被越剧的婉转唱腔和细腻表演所吸引。 童年的唐月瑛常常站在戏台下,仰望台上光彩照人的越剧演员,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15岁那年,命运给了唐月瑛一个改变一生的机会,她拜入越剧表演大师徐玉兰门下,正式踏上了越剧艺术的修炼之路。 在徐玉兰的悉心指导下,唐月瑛的天赋很快显现出来,她嗓音清亮,身段灵活,对角色的理解力超出同龄人,不久,她便开始在舞台上担任小角色,逐渐崭露头角。 玉兰剧团因其年轻、清新的形象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很快在上海戏曲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参战,这是一个艰难而必要的决定,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为了支援邻国朝鲜。 战争不仅需要武器和勇气,也需要精神和力量,文艺工作者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他们用艺术为前线将士鼓舞士气,传递后方的关怀和支持。 1952年,国家组织各类文艺团体赴前线慰问,玉兰剧团因其年轻、清新的形象和广泛的影响力,被选中加入这一行列,对于剧团的成员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次爱国行动。 1953年,18岁的唐月瑛随玉兰剧团踏上了前往朝鲜战场的征程,当她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考验。 在朝鲜,演出条件之艰苦超出了她的想象,他们的第一个"剧场"是一个废弃的矿洞,没有专业的舞台设备,只有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简易台子。 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专业的灯光,甚至连像样的幕布都没有,用的是战士们贡献出来的棉被缝制而成。 观众席不是舒适的座椅,而是整齐码放的弹药箱,但这丝毫不影响战士们观看演出的热情。 每当越剧的唱腔在矿洞中回荡,战士们的眼中都会闪烁着光芒,仿佛短暂地忘却了战争的残酷。 物资匮乏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冬里,剧团成员们不仅要面对食物和御寒物资的短缺,女演员们还面临着特殊的生理期困难。 敌机轰炸更是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有一次演出正在进行中,发电机的轰鸣声吸引了美军的夜航轰炸机,随着一阵剧烈的震动,洞顶的粉尘簌簌落下,灯光骤然熄灭,矿洞内陷入一片漆黑。 就在演员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台下突然亮起了数百道光柱,那是战士们不约而同打开的手电筒,光束交叠,将小小的舞台照得通明。 唐月瑛看着光束中浮动的尘埃,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继续着她的表演,这一幕,成为她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1954年,唐月瑛结束了八个月的朝鲜慰问演出,踏上了回国的路途,途经沈阳时,她走进了一家普通的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中的唐月瑛,头戴厚重的棉帽,看似寻常的外表下,胸前两枚奖章清晰刻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金色字样,这不仅是一张肖像,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这张照片定格了一个特殊的时刻:一个十八岁的越剧少女,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即将回归和平的生活,她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去的回望,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唐月瑛最珍视的财物之一,每当她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想起那段在硝烟中度过的青春岁月,想起那些用生命守护和平的战士们。 回国后,唐月瑛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战地的经历不仅没有削弱她的艺术才华,反而赋予了她更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更坚韧的精神品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唐月瑛不仅活跃在越剧舞台上,还致力于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演员,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下一代。 2021年10月22日,唐月瑛在上海安详离世,享年87岁,在她的遗物中,最醒目的依然是那个嵌在梨木相框里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十九岁的姑娘眼眸清澈,那份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坚定,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闪闪发光。

0 阅读:0
孤云游天涯远

孤云游天涯远

孤云游天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