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国企央企“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少没进去过的人觉得是“铁饭碗太安逸”,但真正在里面待过的才知道,问题根本不是“人多”,而是“人没用到点子上”——真正干活的就那么几个,倒是领导干部、关系户占了不少名额,甚至还出现“一个人干活,三个人指挥”的怪现象! 我有个在老牌央企工作的朋友就吐槽过:他们部门一共12个人,真正懂业务、天天跑项目的就3个,剩下的要么是靠关系安排进来的,连基本的报表都看不懂,每天上班就喝喝茶、聊聊天;要么是各级管理层,对基层业务一窍不通,却总爱瞎指挥,一个简单的流程得层层签字,光等批示就得等好几天。还有些岗位明明设了人,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得找外包或临时工,比如年底做数据汇总,本部门的人不会用分析软件,最后只能花钱请外面的团队来做,既浪费钱又耽误事。 其实外界对国企“瘦身”有个误区,总觉得裁人就是削弱国企实力,可中央早就把话说得很明白:国企要“做强做优做大”,这里的“大”不是人多,而是竞争力和治理能力强。从十八大之后,中组部、人社部、国资委就接连发文,要求国企“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单位”,就是要改掉“层层领导、效率低下”的毛病。比如以前有些央企,一个项目要从基层报给分公司,再报给总公司,光批示就得走五六个流程;现在压缩层级后,基层能直接对接核心部门,效率快了不少。 那为啥国企明明人不少,还得招临时工?这不是效率低,而是“结构性问题”。很多老牌国企的部门设置,还是几十年前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当时的业务需求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可人员结构没跟着改。比如某能源央企,以前有个“物资调配科”,专门负责协调原材料运输,现在物流体系早市场化了,这个科的职能基本没用了,但里面的人还在,遇到真正需要人手的项目,比如新能源电站建设,反而得临时找有技术的外包团队。简单说就是:该减的人没减,该加的人没加,“臃肿”和“缺口”同时存在。 这些年国企改革其实一直在推进,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把市场机制引进来后,不少国企变“活”了。像电力、通信、军工这些领域的央企,很多板块引入了社会资本,业务部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吃大锅饭”了——比如某通信央企的营销部门,现在要跟互联网公司抢客户,要是效率低、服务差,订单就会被抢走,倒逼员工不得不提升能力。还有大型能源央企,通过市场化方式关掉了一些不赚钱的冗余单位,把钱和人都集中到风电、光伏这些核心业务上,竞争力反而更强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问题这么明显,为啥不直接“一刀切”裁掉不干活的人?这就涉及到社会稳定了。国企央企不只是赚钱的企业,还得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在一些传统工业城市,当地的大型国企可能是最大的雇主,要是一下子裁掉几百上千人,不仅这些家庭没了收入,还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国家要的是“平稳改革”,比如通过退休不补人、转岗培训等方式慢慢优化人员结构,既解决效率问题,又不让大家丢了饭碗。 其实现在国企的变化已经很明显了:以前靠关系混日子的人,现在要么主动学业务,要么被调到边缘岗位;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能拿到更高的工资和更多机会。你们身边有在国企工作的人吗?他们觉得现在的工作氛围和以前比有变化吗?评论区聊聊~
立帖为证,小宗必然最终黯然出局。哇哈哈由国资委接管,另外委派职业经理人管理。以前
【5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