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想重新工业化有多难?不夸张的说,美国根本没三亿人口,最多也就3000万人,而剩下的基本是没脑子的废物,现在美国基础教育崩盘,正常家庭也跟着崩盘,合格的工业人口从哪儿来呢? 这么说吧,重新工业化得有人能把机器开起来、把产品造出来,可美国现在的情况是,工厂建好了,岗位空着,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美国政府天天喊着让制造业回家,实际制造业的岗位缺口一直摆在那儿,而且还在变大。 更矛盾的是,很多人嘴上说制造业对国家好,真让他们进工厂却没人愿意,民调里多数人认可制造业的价值,落到自己身上却打了退堂鼓,觉得这份工作对个人没什么好处,不如找个轻松的活,或者去社交平台上想办法出名,这种心态下,愿意踏实进厂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劳动力不光是数量不够,质量更是跟不上,现在的制造业早不是过去简单的重复劳动,很多岗位都需要技术和学历,一半的空缺岗位都要求有学士学位。 就算是那些不要求高学历的岗位,想招到人也不容易,美国有不少失业的人,但这些人大多只懂传统的体力活,根本做不了需要技术的高端制造工作。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工厂需要能操作新设备、懂技术的工人,市面上的失业者却没这个能力,两边对不上号。 这种对不上号的根源,藏在基础教育的问题里,美国的基础教育早就没了往日的水准,成绩下滑是普遍现象,很多学生连基础的数理知识都掌握不好。 制造业需要的技术底子,得从上学时就打基础,基础没打好,长大了再想学技术就更难,基础教育崩盘连带的是家庭稳定性下降,普通家庭连让孩子接受合格教育都费劲,更别说培养符合工业需求的技能了。 高等教育的问题也跟着添乱,政府动不动就削减高校预算,学校只能涨学费,中低收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想通过上大学学技术进入制造业的路也变窄了,学费上涨还引发了连锁焦虑,越来越多人对教育失去信心,人才培养的源头彻底弱了下来。 光有技能还不够,得有人愿意干活,美国社会对制造业的看法早就变了,觉得进厂工作环境差、没前途,社会认同度不高。 制造业工人的满意度本身就比其他行业低,年轻人更倾向于做些轻松的工作,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没人愿意去工厂里吃苦。 就算有些低收入群体想进工厂,因为缺乏培训,也没机会拿到岗位,那些原本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移民群体,又因为政策收紧被限制,传统填补制造业岗位的力量也弱了。 而且美国政策层面的操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一边砸钱搞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一边又在移民政策上收紧,把原本能填补岗位的移民挡在外面。 有行业协会想出过“铁卡”制度,让移民接受培训后填补岗位,同时也培训本土工人,还能通过服务换身份。 可这种办法能不能落地都是问题,毕竟政策变动太频繁,今天的规定明天可能就不算数了,高校经费被砍、移民被限制,这些政策看似不直接针对制造业,实际都在掐断劳动力的供给。 更关键的是,美国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也撑不起吸引力,工资水平虽然比一些服务行业高,但和生产效率不匹配,企业想给更高的工资吸引工人,产品成本就上去了,在全球市场里没优势。 工厂的现代化转型又慢,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高学历人才不愿意来,普通人又来不了,劳动力短缺就成了无解的难题。 基础设施建设也受连累,政府批了大量资金搞建设,结果因为缺电工、焊工这些技术工人,项目根本动不了工,钱就躺在账上闲置,高危的大坝等着维修,电网升级拖了又拖,都因为没人手只能往后推。 这些问题缠在一起,就成了重新工业化的死结,基础教育不行,培养不出有技能的人,社会观念不对,没人愿意进厂干活,政策又帮倒忙,堵死了补充劳动力的路。 工厂建得再多,没有合格的工人,也只是一堆空厂房,美国想重新工业化,表面缺的是工厂和岗位,实际缺的是能撑起制造业的人,缺的是培养人的体系和愿意干活的氛围。 靠喊口号解决不了劳动力问题,靠限制移民只会让缺口更大,靠临时培训也补不上基础教育的短板。 重新工业化需要的是能扎根的工人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培养,得从教育抓起,得靠政策引导,得改变社会对制造业的偏见,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美国如果不解决基础教育和劳动力意愿问题,制造业回流还能有希望吗?
美媒:美国正在遭中国第2次冲击,比十几年前的第1次要猛烈得多!纽约时
【6评论】【11点赞】
yu
这回旋镖终于打疼了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