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断言,中国不敢这样做,因此攻击中国本土,不应该成为美国禁止谈论的一个选项。美智库断言,中国对美国进行核打击报复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若中美因为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应打击位于港口中的中国两栖战舰,位于空军基地中的飞机,并打击指挥所和通讯枢纽,从而对中国造成重大破坏。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通过24次兵棋推演,模拟了中国对台湾的两栖登陆行动。报告假设冲突发生在2026年,聚焦常规战争阶段,避免核升级。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场景下,美国联合台湾和日本,能成功阻挡入侵,台湾保持自治地位。但胜利代价沉重,美国损失数十艘舰艇、数百架飞机、数万军人,台湾经济几近瘫痪。中国方面也付出惨重代价,海军力量锐减,登陆部队难以维持。 报告强调,这种高强度对抗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基于公开军力数据和历史案例的严谨建模。智库专家指出,单纯防御台湾岛屿不足以取胜,必须扩展打击范围至大陆沿海目标,以切断中国进攻后勤。这反映出美国战略圈对台海风险的清醒认识,同时暴露了盟友协调的复杂性。报告的发布时机,正值中美关系紧张期,意在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推动国会增加国防预算。 报告核心在于对大陆打击的战术设计。智库建议,美国空军和海军应优先摧毁港口内停泊的两栖舰艇。这些舰艇是登陆行动的关键载体,一旦被远程导弹击沉,将直接瓦解中国跨海投送能力。模拟中,B-52轰炸机和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能在首波攻击中摧毁大量登陆舰,造成港口拥堵和补给中断。同样,空军基地的飞机成为高价值目标。 报告计算显示,中国东南沿海约有数百架作战飞机,若在地面被集束炸弹或精确制导武器摧毁,将丧失空中掩护优势。美国可利用关岛和日本基地的远程平台,避开前沿防空网实施打击。指挥所和通讯枢纽则被视为神经中枢。破坏这些节点,能导致部队协调失灵,前线信号延迟,放大登陆部队的脆弱性。智库通过概率模型评估,这些行动可将中国进攻势头压制在防御姿态,缩短战争持续时间。这样的方案并非空谈,而是源于对解放军部署的开源情报分析,强调精确性和最小附带损害,以降低升级风险。 这份报告对核因素的判断尤为关键。智库断言,中国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极低,仅在极端误判下发生。理由包括核门槛高企,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且大陆打击限于军事目标,不会触及城市或领导层。模拟24次中,仅少数迭代出现战术核使用,且多因连锁反应而非直接报复。 报告引用冷战经验,指出对称升级将招致全球孤立,对中国领导层构成政治压力。相反,美国若克制火力,聚焦沿海设施,能维持道德高地,避免盟友退缩。日本基地的使用虽关键,但也暴露其本土风险。智库据此建议,美国需加强核威慑姿态,如部署更多潜射导弹,确保二次打击能力。这部分分析接地气地提醒,核阴影虽淡,却不可忽视,政策需平衡威慑与克制,推动中美危机沟通机制建设。 中国海军虽扩张迅猛,但两栖投送仍依赖有限舰艇,易受长程火力威胁。2023年数据表明,中国登陆舰总量不足百艘,远低于历史两栖战役标准。美国优势在于全球投射和盟友网络,但本土远离战区,补给线漫长。报告模拟显示,若无日本基地,美国胜算降至不足一半。 这凸显区域合作的必要性,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潜在角色,也在后续讨论中浮出水面。智库的建模虽基于2026年投影,却已考虑技术变数,如高超音速导弹的干扰。美国国会据此推动台湾增强不对称能力,如采购更多反舰导弹,旨在抬高中国入侵成本。这样的逻辑链条,不仅有战略深度,还贴近现实地反映大国博弈的资源博弈本质,避免空洞说教。
美智库断言,中国不敢这样做,因此攻击中国本土,不应该成为美国禁止谈论的一个选项。
纸上点将
2025-10-02 00:42:08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