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

花开富贵流年 2025-09-29 19:13:44

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这场仗打到现在,全球都捏着一把汗,谁都想看看中美这两个经济巨头到底谁先露怯。 中国这边的情况很直白,论产能真是没得说,小到手机家电,大到光伏板、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一开起来源源不断,质量和价格放在全球都有竞争力。 但要说“卖不出”,得看卖给谁、怎么卖,今年8月数据显示对美出口降了33.1%,连续五个月负增长,看着吓人,但这不是因为货不好卖,是美国自己加了高额关税,逼着生意难做。 可咱们早有准备,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对东盟、欧盟这些地方的出口一直在涨,比如集成电路出口涨了32.8%,汽车也涨了17.3%,这些高端货在非美市场抢得挺欢。 有人可能担心,对美出口降这么多,企业不得赔本?其实不然,很多企业早转了方向。 以前靠美国市场的那些厂子,要么把产品卖到东南亚、非洲,要么转头做国内生意,咱们国内市场多大啊,14亿人呢,这两年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都能消化不少产能。 而且咱们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41个大类、207个中类全都有,别人能造的咱能造,别人造不了的咱也能造,这底气不是随便来的。 就像光伏组件,全球80%的份额都是咱们的,就算美国想买别家的,短时间内也找不到这么靠谱的供应。 再看美国“有钱买不到”的窘境,这纯粹是自找的,洛杉矶的超市里,牛油果从3美元涨到6美元,西红柿、黄瓜还限购,顾客推着空购物车走,收银员都无奈。 为啥?美国对墨西哥、中国加了25%的农产品关税,墨西哥给美国供50%的西红柿、90%的黄瓜,成本涨了后,农场主干脆把菜卖给欧洲,美国进口量一下降了30%。 美墨边境通关时间变长,冷链成本从500美元涨到1200美元,菜运到超市都烂了15%,能不缺吗? 不光蔬菜,平时用的东西也缺,沃尔玛、塔吉特这些大超市的CEO都警告,关税让货架越来越空,6月是快时尚、亚马逊上的廉价货,7月连学生的校服、书包都可能断供。 亚马逊上930种商品平均涨价29%,婴幼儿用品涨得更狠。有人说美国能自己生产,可哪有那么容易? 美国农业部想让农民种温室蔬菜,成本比进口高70%,技术和基建都跟不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医疗用品更麻烦,很多配件来自中国,加税后企业不敢下单,医院都要面临供应断裂风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美国的通胀看着好像降温了,8月批发通胀跌了0.1%,但那是企业自己扛着成本,没敢涨给消费者,利润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次两次行,总挤肯定扛不住。 核心通胀还在涨,耐用消费品连着三个月涨价,明摆着是关税把成本抬上去了,摩根大通预测,要是关税一直加,美国食品通胀会突破10%,每个家庭一年多花3800美元,新鲜蔬菜都要成奢侈品了,这哪是“有钱买不到”,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就算买到了也得花大价钱。 其实这场拉锯战,根本不是“谁先撑不住”的零和游戏,更像俩高手掰手腕,都使劲但都不会真把对方掰垮,最后还是得找个平衡点。 美国为啥加关税?说白了是怕咱们发展太快,可他们没算明白,现在经济早全球化了,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降到15%,就算少赚点也饿不着,可美国离不开中国造的便宜货,加关税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就像之前日内瓦会谈,美国不还是取消了91%的对华关税,咱们也相应取消反制关税,这说明他们自己也扛不住了。 有人说全球都捏着汗,怕俩巨头闹僵影响世界经济,这话没错,但也别把局势想太悲观,咱们搞“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了7.3万列,和128个国家是最大贸易伙伴,东盟现在占咱们出口比重都16%了,就算美国市场少点,其他地方能补上。 美国那边,企业怨声载道,农民、零售商都反对关税,政策也撑不了太久,俩国家就像坐在一条船上,真翻了谁都好不了,之前的会谈建立了磋商机制,以后有分歧还能坐下来谈,总比硬扛强。 说到底,中国的“有货卖不出”是暂时的调整,不是真的没市场,咱们在往高端走、往更多市场走,这是转型的阵痛。 美国的“有钱买不到”是自食其果,关税这把双刃剑最后伤的是自己,这场拉锯战没那么快结束,但肯定不是“谁先露怯”的结局,更可能是在磕磕绊绊中找到新的合作方式。 毕竟做生意讲究双赢,真把路堵死了,对谁都没好处,这道理不管是咱们普通人,还是那些制定政策的人,早晚都得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