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普京去世了,战争会不会立即结束? 俄罗斯总统选举的规矩是只有国家杜马里有位子的政党才能推候选人。 2022年2月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周,西方观察家仍坚信,普京只是带领一小撮强硬派冒险者走上了这条道路,普通俄罗斯人以及大部分政党会保持沉默甚至反对。 然而,杜马的表决过程却让他们意外:几乎所有主要政党议员都投下了支持票,连那些在社会政策上针锋相对的派别,在乌克兰问题上却没有分歧。 这种一致性,意味着战争不仅仅是普京个人的选择,而是被整个体制合法化、制度化的战略。 西方战略家由此陷入误判。他们认为俄罗斯社会的承受力有限,一旦乌军在前线打出漂亮的反击,俄军在高烈度冲突下就会动摇。 于是,北约推动乌克兰军队在2023年夏季发起扎波罗热反攻。那时,西方提供的豹2主战坦克、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挑战者坦克相继抵达乌克兰前线。 乌克兰士兵被要求在短短数周内完成复杂的操作训练,很多人甚至还没熟悉坦克的火控系统,就被投入战场。 然而战况的发展却与他们的设想截然不同。俄军在冬季就已经提前布下纵深防御体系:多层战壕、密集地雷带、反坦克壕沟和预设火力点。 乌军的西式装甲部队一旦陷入这些“杀伤走廊”,便遭到重炮和无人机的双重打击。 2023年6月的马卡罗夫卡方向,一支乌军突击队试图突破俄军防线,结果短短48小时内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大量西方装甲车成了乌克兰草原上的黑色残骸,这些影像被俄方反复播放,用来证明俄军的士气并未因伤亡而崩溃。 事实上,就连乌克兰军方内部也清楚,当时的进攻时机并不理想。北约最初的作战构想是4月发动攻势,但那正值乌克兰的春季翻浆期。 五六十吨的西方坦克一旦陷入泥泞,机动性几乎为零。即便推迟到6月,乌军依然要面对烈日下坚硬的防线和对方完备的预案。 俄方对这场战争的认知也和西方完全不同。在俄罗斯舆论场上,乌克兰战事常被称为“第三次卫国战争”。 第一次是1812年俄罗斯帝国抗击拿破仑入侵,第二次是1941至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而这一次,俄罗斯面对的敌人被描述为“北约整体”。 这种历史叙事为战争注入了高度的民族情感:不只是领土争夺,而是关乎国家存亡和民族复兴。 因此,西方所期盼的“高烈度冲突下的社会动摇”并未出现。即便俄军在战场上付出巨大代价,伤亡数字远超官方公布,俄罗斯社会的耐受力依旧强韧。 苏联解体的创伤,让很多俄罗斯人普遍认为内乱才是真正的死路。哪怕普京意外去世,继任者也大概率会延续现有政策,因为停止战争在他们看来意味着国家解体的重演。 支撑这种信心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背景,俄罗斯发现自己并未被全面孤立。虽然欧美制裁不断加码,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并未加入制裁体系。 俄罗斯经济因此保留了生命线:能源出口有买家,工业品进口有来源,金融体系通过绕道仍能运转。哪怕只是维持正常的商贸往来,都足以让俄方“没有后顾之忧”。 在莫斯科的超市货架上,中国制造的汽车零件、电器产品逐渐填补了西方撤离留下的空白。 这种局面让俄罗斯民众产生了新的认知:只要自身不犯战略性错误,不轻易与唯一潜在的伙伴翻脸,他们就能在制裁下坚持足够长的时间。 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这场战争甚至被赋予了某种“苦难救赎”的意义——通过对抗北约,彻底走出苏联解体带来的羞辱。 在俄罗斯国内,一些退伍军人协会则不断引用1812年和1945年的胜利案例来鼓舞士气。 他们在电视节目和集会上反复强调:“俄罗斯从来不怕牺牲,历史证明我们能承受比敌人更多的代价。”这种话语深深影响了普通民众,使得战争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 因此,当外界仍在猜测俄罗斯会不会因伤亡过大而崩溃时,俄方内部已经把战争看作一场长跑。 无论是政党、军方,还是民众,都形成了某种坚韧的心态:这不是一场可以轻易妥协的冲突,而是一场必须打到底的斗争。 俄罗斯主要政党在战争问题上的一致投票。那一刻起,这场战争就不再是某个人的意志,而是整个国家的选择。正因如此,即使前线再残酷,俄罗斯社会的承受力也远超外界预期。
假如普京去世了,战争会不会立即结束? 俄罗斯总统选举的规矩是只有国家杜马里有位
古凌国际
2025-09-29 13:40:5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