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到底!”北京,一小区物业要维修更换28部电梯,却在没有经过业主表决同意的情

潮流密码我来解 2025-09-29 01:03:54

“严查到底!”北京,一小区物业要维修更换28部电梯,却在没有经过业主表决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准备动用345万元公维金,业主们知道后气愤不已,这些电梯的维修报告竟然高度雷同,谁能不怀疑这么多钱最后用到了哪里? 据北晚在线9月26日报道,事情起源于物业张贴在小区各单元楼下的《住宅专项维修基金使用建议书》。 这份文件详细列出了维修计划:28部电梯,其中25部需要大修,每部预算10万元,其余3部电梯要彻底更换,总计345万元公共维修资金。 然而,这项计划是在没有通知大多数业主、也未进行表决的情况下直接递交的。看到这张通知时,小区居民纷纷皱起了眉头。 不少业主表示:“电梯确实用了16年,有些应该修、甚至换,这是事实,但谁也不知道这笔巨款是怎么定下来的。为什么没提前告知我们?为什么听起来像是施工方案都已经敲定好,才通知我们签字?” 不仅如此,对电梯维修的几项关键证据——鉴定报告,也充满了疑点。一些业主集体回去对比了25份检测报告,发现这些报告内容高度雷同,甚至像是从一个模板上“复制粘贴”完成的。 为什么性质、使用频率不同的电梯磨损问题会完全一样?更有甚者,有业主指出,鉴定报告中提到的部分零部件参数,和小区实际安装的电梯品牌不符,让人无法相信这些报告的真实性。 除了鉴定报告的问题,预算费用也成为关键争议点。物业给出的报价是,每部电梯大修费用10万元,而从业主调查的市场价格来看,更换一部全新的电梯(含运输与安装)只需要12万左右。 问题来了:维修接近买新的价格,为什么不直接换新?这些维修费用到底花在哪里?能不能提供具体的维修明细?但这些问题,物业始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仅表示“鉴定机构、施工单位选择是按流程来的”,却未解释具体的细节。 当业主尝试联系做检测的鉴定机构时,提供的联系方式要么无人接听,要么直接是空号。至于施工单位,则干脆拿不出具体的维修方案和清晰报价。 这种不透明的操作更加剧了居民们的怀疑。“说是要维修,但修到什么程度?修完能用几年?这些问题没人回答,谁敢轻易签字?”一位业主表示。 面对业主的质疑,物业公司一点点将责任推给了业主委员会。物业称:“维修计划是业委会授权进行的,我们只是按流程走。” 而业委会这边则回应称,当年因为换届问题加上物业推进缓慢,电梯的鉴定和维修报告整理晚了两年,之后才进行公开。 可当居民追问为何从未听过业委会提起用基金的事,甚至连公告栏和业主群都未见过太多提及时,业委会成员的回答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是义务的,没有精力跟所有人解释太多。” 这一“不专业”的说辞,直接把问题推向了死胡同。此时,居民们才意识到,即使想要为电梯出钱换新,大家考虑的不是多少钱,而是钱究竟是不是用到了实处。 根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这种动用公维金的大项目必须取得三分之二或以上业主的同意,经过表决后才可以执行。 可在该小区,这个关键步骤却以“忽略”的方式被跳过。施工方敲定了,鉴定报告披露了,费用计算好了,却唯独落下了最重要的业主表决——这让“手持公维金的物业”显得像是在独断专行,难怪业主纷纷不满。 事实上,公共维修基金是全体业主共同积攒出来维护小区公共设施安全的“家底”。很多居民都有一个共识: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花出来的钱必须“花得明白”。 而当物业与电梯单元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当鉴定机构提供的信息真伪难辨,当招标过程被质疑缺乏监督机制时,没有一个居民会轻易同意这项巨额支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治理愈发重要。从业主角度来说,关注小区的动态、主动参与事务,也应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权利;而物业公司也应加强专业性与透明度,主动公开流程、消减居民疑虑,才能在治理中赢得信任。 当然,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通过法规约束和责任划分,让每一笔基金的使用都经得起审查。 一个健康的社区,不仅仅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更需要足够的信任。毕竟,从物业到业主委员会到社区里的每一个个体,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让生活更便捷、更安心。 如果每一方都能为彼此提供更多理解与支持,那么所有想法里的“矛盾点”,都会变成推动社区共同治理的“交汇点”。 你对此事怎么看?公共维修基金的使用流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主要信息来源:北晚在线--2025.09.26 关于北京一小区28部电梯维保,竟要345万?业主质疑:多份鉴定报告如“复制粘贴”的报道

0 阅读:1634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