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冬天那么冷,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人是怎么御寒的 5、狗皮帽子加棉衣棉裤 在六七十年代,东北的冬天,厚棉衣棉裤和狗皮帽子是标配。棉衣棉裤大都是用自家种的棉花,然后找村里手巧的妇女手工缝制的,特别厚实,虽然穿上去显得人特别笨拙,但为了抵挡严寒,就顾不上美观了。狗皮帽子毛茸茸的,帽子的耳朵很长,可以把脸裹起来,只露出眼睛,能更好的抵挡寒风。 4、火盆 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火盆,它的好处就是取暖快,尤其是刚从外边进屋的人,冻得浑身发抖,这时把手放在火盆上,立马暖和起来。 3、火炕 过去,在东北农村,家家屋里都是火炕,没有床。这火炕既能保暖又能睡觉,还能在上面吃饭、做针线活,可以说是一炕多用。东北的火炕和灶台是分开的,隔着一道墙,火炕在卧室,灶台在外间屋子,灶台烧火通过间壁墙再到里屋的火炕,然后烟气通过烟囱排出。 2、溜窗户缝,封窗封门 六七十年代,一进入深秋,女人便开始忙着打扫屋子然后溜窗户缝了。那时候大家都穷,窗户上用的玻璃都是薄薄的一层,一不小心就被打碎了,所以要把碎了的玻璃都粘好。而窗框也是用最便宜的木料制作的,时间久了会有裂缝,需要提前用纸条沾上溜好,这样窗户就不透风了。 窗户缝溜好后,再用塑料布封好。有些穷人家买不起塑料布,就在屋里多溜一遍窗户缝,减少冬天挨冻。门也得用宽一些的纸条溜好,接着里外都钉上塑料布,冬天就不透霜了,屋里能暖和许多。 1、用黄泥抹墙 六七十年代,刚入秋,生产队会给每家每户分配黄土和麦秆和麦秸。男人得先把黄土翻腾一下,一边翻一边往土里放麦秆或麦结,翻好了再浇水搅拌,黄泥就活好了。然后家里所有人配合着,将黄泥抹到土墙上。这是为了给房子保暖,不让墙壁透风,还能让房子更耐久。 在那个寒冷的年代,东北农村人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总能想出办法对付寒冬。这些御寒的方法,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印记,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现在的农村光棍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家里穷的,家里条件好的家里有三层楼的,家里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