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

迎丝的趣事 2025-09-28 16:49:47

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能偷中国人的手机。 欧洲小偷们达成的 “不偷中国人手机” 的共识,说到底是一笔精明的经济账,算透了风险与收益的配比,也摸准了中国游客的行为特点。2019 年半年就有 300 万中国人涌向欧洲,10 个出国游客里就有 1 个奔着这片大陆来,人均消费近 1.2 万元,这样的 “消费力标签” 让他们成了小偷眼里的重点目标,而 50、60 后游客习惯随身携带现金、外露奢侈品包包的特点,更让他们成了明晃晃的 “肥羊”。 西班牙马德里地铁里常年盘踞的 500 来个职业小偷,早就把这套摸得门儿清,2018 年一年就在地铁里犯下 1 万起偷盗案,有个中国游客单现金就被偷了 8000 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可不是小数目。这并非个例,携程旅游保险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游人数在出境游中占比不到 10%,但行李、现金等盗抢事件的保险案件中,欧洲区域占比高达 40%,是全球盗抢风险最高的区域。 意大利更是重灾区,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等热门景点,每百万游客中就发生 463 起扒窃事件,2025 年夏天还有个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吃饭的 20 分钟里,大巴车被撬开,全团行李被洗劫一空,奢侈品和现金损失达几十万元。瑞典也曾发生过更惊人的案件,一批煤矿业主游客的中巴被砸,160 万元人民币现金被盗,36.8 斤重的钞票成了小偷的囊中之物,而当地警察通常对小型盗窃案不屑一顾,只有损失惨重时才会出面做笔录。 小偷们偏爱中国游客的财物,还藏着一层隐秘原因:65% 的受害者会选择不报案。这种沉默成了纵容,让他们敢放心大胆地苦练 “东亚游客微表情识别术”,从人群中精准锁定目标。在欧洲的执法环境里,申根协议让小偷流窜自如,而偷窃金额若未达起诉门槛,警方往往不愿深追,这种 “外人偷外人” 的案件,对地方秩序影响甚微,自然成了监管盲区。 现金一旦得手,转手就能在便利店消费或黑市兑换,没有任何痕迹可查;奢侈品包包找个地下渠道,半小时就能变现,整个流程干净利落,风险极低。 但手机却成了小偷们碰都不愿碰的 “烫手山芋”,核心问题出在销赃的难度上。别看中国二手手机在欧洲有价格优势,128G 的二手 iPhone 13 批发价甚至比国内零售价高 100 元,但这都是正规 B 端生意,得经过深圳发货至香港、报关、厂家确权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要合规记录,缺一不可。 小偷手里的 “脏机” 根本走不了这套链路,既没有质检报告,也无法提供维修记录,更拿不到品牌方的确权证明,正规渠道碰都不碰。私下转卖给个人也不现实,欧洲用户更青睐小内存、能接受外观划痕的手机,而中国游客的手机多是大内存、保养完好的机型,供需根本不匹配。 技术障碍更让手机成了 “鸡肋”。现在的智能手机全是 “身份绑定”,苹果的激活锁、安卓的账户锁,没有原机主密码根本无法解锁。即便小偷找所谓的 “高手” 刷机,成本也得几百欧元,还未必能成功,万一留下痕迹,警方顺着定位就能找上门。意大利那个被洗劫的旅行团,游客们当时就把手机定位提供给了警察,这举动早就在小偷圈子里传开了 —— 手机就是个 “移动追踪器”,比现金危险多了。 风险与收益的悬殊对比,让小偷们彻底放弃了偷手机的念头。偷现金只需趁游客挤地铁、看景点时顺手一摸,几秒钟就能得手,即便被发现,欧洲街头人流密集,转身就能混入人群;偷手机则要近身操作,要么扒防盗包,要么抢手里的设备,很容易引发激烈反抗。 马德里巡警就曾透露,新人培训里专门加了 “中国游客章节”,不是教怎么偷,而是提醒 “他们真会追到你断气”。现在的中国游客早已不是当年息事宁人的样子,遇到偷窃会主动反击,拍视频留证据,甚至联合路人围堵小偷,这种反抗成本让小偷觉得得不偿失。 更现实的是,欧洲小偷的 “生意逻辑” 里,效率永远是第一位的。偷一个装满现金的钱包,当天就能换成生活费;偷一部手机,可能要折腾一周还卖不出去,万一被警方盯上,之前攒的 “家底” 都可能被端。久而久之,圈子里就形成了默契:中国人的现金和奢侈品可以碰,手机绝对不能动。 这不是什么 “行业规矩”,只是多年摸爬出来的生存法则 —— 在欧洲街头讨生活,没人愿意做亏本买卖。那些露着 LV 包、腰间鼓鼓囊囊的游客,依旧是他们的目标;而攥在手里的手机,则成了无人问津的 “安全区”,这背后全是小偷们精打细算的现实考量。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行者

行者

2
2025-09-28 23:36

欧洲的小偷贼子遍地都是,谁TM的有空去那里当冤大头?!

猜你喜欢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