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

漫聊小知识 2025-09-28 16:41:57

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这可不是说这几个城市没能力办,毕竟上海办过进博会,广州搞过亚运会,成都也承当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论组织能力和硬件基础都够格。关键是现在办奥运早不是几十年前那种“光宗耀祖”的香饽饽了,大家心里的小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以前国家穷、名气小,办奥运能让世界多看两眼,还能借着办赛修马路、建场馆,拉动经济,可现在不一样了,办奥运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你瞅瞅希腊雅典,2004年办奥运花了150多亿美元,远超预算的50亿,最后欠了80多亿债务,好多场馆赛后就荒在那儿,成了一堆没用的钢筋水泥。 加拿大蒙特利尔更惨,1976年办奥运欠的债,老百姓交了30年“奥运特别税”才还完,这不是坑子孙后代吗? 就连日本东京,2020年奥运因为疫情拖了一年,直接亏了365亿美元,政府和地方到现在还在互相推诿谁来买单。这些例子摆着,谁还敢轻易接手? 国际奥委会现在的要求还特别多,申办奥运简直是过“九九八十一难”,得先拿政府担保金,还得提交一堆环保报告、部门支持信,光申办流程就得走两年,要是真选上了,从准备到赛后总结至少十年。 他们嘴上说要“可持续发展”“遗产传承”,说白了就是让办赛城市不光要花钱办赛,还得管赛后场馆怎么用、环境怎么恢复,这后续的投入又是一大笔。 上海、广州、成都要是申奥,先不说几十亿上百亿的前期投入,光应付这些流程就得搭进去大量人力物力,万一办赛过程中出点岔子超了支,这笔账谁来算? 更重要的是,这三座城市现在根本不需要靠奥运“刷存在感”了,2008年北京办奥运,是为了让世界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样子,那时候咱们缺这个展示机会。 可现在呢?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外国人来做生意的比旅游的还多;广州是“千年商都”,广交会办了几十年,全球客商早就熟门熟路;成都光是每年的糖酒会、西博会,就能吸引上百万外地人,更别说还有那么多外国领事馆和跨国公司分部,这些城市的国际名气早就打出去了,犯不着花大价钱办奥运再吆喝一遍。 老百姓的想法也变了,以前觉得办奥运是“光宗耀祖”,现在更关心钱花得值不值,德国申办奥运都得搞公投,以前民众反对声特别大,就是怕花冤枉钱,后来虽然支持率上去了,但也是反复做工作才成的。 咱们国内老百姓心里更有数,知道办奥运的钱要是省下来,能修多少所养老院、建多少个社区医院、改造多少个老旧小区,上海的老人盼着社区能多配点养老护理员,成都的居民希望小区门口能多些便民超市,广州的街坊想要菜市场环境再好点,这些实实在在的需求,比办一场十几天的奥运重要多了。 要是真把钱砸在奥运上,赛后场馆闲置着,民生项目又没钱搞,老百姓能乐意吗? 再说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花钱都得精打细算,疫情之后,好多行业都在慢慢恢复,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不小。 办奥运不像办进博会、大运会,那些活动投入相对可控,还能直接拉动贸易、旅游。奥运呢?钱花出去不一定能收回来,万一像雅典、蒙特利尔那样背上债务,以后好几年的发展都得受影响。 上海要搞科技创新、广州要做国际贸易枢纽、成都要建西部中心城市,这些发展方向都需要持续投入,把钱投在这些“刀刃上”,比投给奥运靠谱多了。 你看那些还在申奥的国家,比如印度、沙特,大多是想借着奥运提升国际形象,印度人口多但国际影响力还不够,沙特想摆脱“石油依赖”的标签,他们办奥运有自己的算盘。 可咱们的城市早就过了“靠奥运涨名气”的阶段,现在追求的是“过日子型”的发展,得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好处。 北京奥运是办得成功,可那是举全国之力办的,赛后鸟巢、水立方也利用得好,能办演唱会、搞展览,可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这条件和运气。 上海、广州、成都要是办奥运,赛后那么多场馆怎么用?总不能让它们也变成“白象建筑”吧? 国际奥委会失望归失望,但他们也该明白,现在的城市申办奥运以前是“面子优先”,现在是“里子至上”;以前是“别人办我也办”,现在是“划算才办”。上海、成都、广州不申奥,不是怂了,是想得更明白、更务实了。 办奥运的钱,不如花在老人的养老金上,花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在让老百姓出门更方便、看病更省心的事儿上,这才是真的“光宗耀祖”,比办一场热闹十几天的奥运强多了。 所以说,这三座城市不提交申请,根本不是能力问题,是算清了“经济账”“民生账”和“长远账”。 国际奥委会要是真想来中国办奥运,得先想想怎么让奥运变得更省钱、更接地气,而不是怪城市不积极。 毕竟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老百姓,心里的小算盘都打得精着呢,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干。

0 阅读:207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