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苏联暴打,不是它人少,是确实打不动了!1939年诺门坎那个地方,边界线就没画明白,日本人说要解决点小问题,关东军动作挺快,第23师团就上来了,马蹄声,坦克压过沙地的声音,蒙古那边顶着。 说起诺门坎战役,这事儿发生在1939年5月到9月,地点在外蒙古和伪满洲国交界处的哈拉哈河附近,也叫诺门坎事件或者哈拉哈河战役。日本那边管它叫诺门罕事件,苏联和蒙古叫哈拉哈河战役。起因挺简单,就是边界线没划清楚。日本占领满洲后,成立了伪满洲国,他们认定边界在哈拉哈河西岸,而苏联和蒙古坚持边界在东边16公里左右的诺门坎村附近。这片地带是草原荒原,适合放牧,但战略上对双方都重要,日本想北进扩张,苏联要守住远东后院。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后,边境摩擦不断,之前还有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这次诺门坎规模更大,直接升级成大战。 日本关东军当时挺嚣张,自以为实力强,1939年5月11日,一支蒙古骑兵70到90人带着马群过河放牧,日本和伪满骑兵突然袭击,把他们赶回去。蒙古人反击,跨河追击,双方小规模交火。关东军觉得这是机会,决定教训一下苏联和蒙古,于是派第23师团上前线,这个师团是新组建的,兵力1.6万多,指挥官是小松原道太郎中将。他们带了坦克和炮,但数量有限,只有几十辆装甲车和80门炮,飞机180架左右。日本军方当时分北进派和南进派,北进派想打苏联占西伯利亚,这次事件被他们当成试探。 苏联那边反应快,斯大林听说后,派朱可夫去指挥。朱可夫当时是少将,6月赶到前线,接管第57特别军,后来升级成第1集团军群。他带来大量机械化部队,苏军总兵力到8月达5.7万,坦克800多辆,飞机500多架,火炮546门。蒙古也出兵帮忙,大概几千人马。朱可夫一到就重组部队,加强后勤,修铁路,用卡车运补给,炮弹准备了20多万发。相比之下,日本后勤靠铁路和马车,炮弹只带5万发左右,打到一半就光了。 战役分几个阶段。5月到6月是小冲突,日本派侦察部队,苏联和蒙古反击,5月28日苏军消灭了日军一个团,指挥官姚佐大佐阵亡。6月日本空军出动,轰炸苏军基地,但苏军航空兵反击,空战激烈。日本飞机质量好,但数量少,苏联飞机多,还带轰炸机。7月日本发起大攻势,分两路,一路北渡河,一路南边雅苏冈支队进攻。雅苏冈支队有坦克,但苏军用炮火和坦克反击,日军坦克皮薄火力弱,89式和95式打不过T-26和BT-7,很多被毁。北路日军渡河后被苏军围攻,伤亡重。整个7月,日本伤亡上万,苏军也损失不少,但苏军补给跟得上。 8月是高潮,朱可夫计划总攻,8月20日凌晨,苏军557架飞机和炮兵先轰炸日军阵地,然后坦克和步兵推进,形成双重包围。日军第23师团被困,弹药粮食断绝,三名大佐战死,师团1.6万多人伤亡1.2万,几乎全灭。小松原道太郎勉强逃出,但师团没了。日本试着增援,但关东军高层犹豫,没及时派大部队。日军还用731部队投放细菌战,撒伤寒、霍乱、鼠疫,想感染苏蒙联军,结果风向不对,自家1400多人中招,死不少人,没起到作用。 为什么日本打不动?不是人少,日本总投入2.5万,苏军5.7万,但差距没那么大。关键是装备和战术落后。日本坦克少,质量差,跑得慢,装甲薄,火炮威力小。战术还停在一战水平,步兵冲锋,坦克步兵不协调,空军炮兵配合差。苏军用现代战术,坦克群协同步兵,空军先压制,炮火覆盖,后勤强,卡车铁路运弹药。日本后勤弱,离铁路远就靠马车,补给跟不上,打到后来没炮弹。朱可夫指挥灵活,情报准,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日军。日本军方内部乱,关东军独断,没中央批准就开打,增援慢。 伤亡数字,日本官方说自己死伤8000多,苏军2.5万,但苏联说日军死伤2万多,自己1万左右。实际日本损失2万到3万,苏军2.6万到2.8万,包括非战斗损失。日军飞机丢162架,坦克29辆,苏军飞机250架,坦克253辆。但苏军赢了,没丢地盘。战役结束,9月15日停火,苏联蒙古维持原有边界主张。日本关东军元气伤,北进派失势,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和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下台。 这场仗对二战影响大。日本放弃北进,转向南下,1940年进越南,1941年偷袭珍珠港,惹上美 国。苏联东线稳了,斯大林抽调远东部队去西线防德国,1941年德军打到莫斯科时,苏军增援及时,守住。朱可夫因诺门坎出名,得英雄称号,后来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成苏联元帅。中国抗日也受益,日军没法从东北增兵关内,东北抗日联军在嫩江平原活动,牵制日伪4万多人,跟苏联间接配合。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