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留学生的反华情绪为何越来越严重?因为好不容易和白人混在一起,结果发现白人

义气先义 2025-09-26 23:08:03

[太阳]留学生的反华情绪为何越来越严重?因为好不容易和白人混在一起,结果发现白人不吃香了,自己也不高人一等了,直接破防了。 早年间,出国留学的多是国家挑出来的尖子生,那时候中国底子薄,技术落后,出去学点真本事回来报效祖国是常态。像上世纪80、90年代的那些人,学成后基本都回国了,进了国企或高校,干得风生水起。可现在呢,情况大不一样了。出国留学门槛低了不少,有钱就能走,国内考不上好学校的孩子,家长一咬牙砸钱送出去读个硕士博士。结果呢,海归一词听着金贵,实际用起来就没那么香了。智联招聘的2024年中国海归就业报告显示,海归就业率不高,很多人薪水还不如本土毕业生高。这里面水挺深的,一年制硕士被戏称“水硕”,花钱买个文凭,学的东西浅显,回来后企业一看履历,觉得不接地气。 这股风气从2010年后越刮越猛。中国教育部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生超800万,回国超550万,可最近几年回国比例在涨。为什么?国外经济不景气,美国通胀高企,欧洲乱成一锅粥,工作签证难拿,留学生待不下去只好打包回家。回家后,本以为海归标签是敲门砖,谁知门缝都挤不进。招聘会上,企业HR直摇头,说缺本土经验,海归太理想化。像咨询公司或外企还行,进了国企或民企,就得从基层爬,工资待遇跟预期差老远。结果呢,有些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牢骚,抱怨国内机会少,发展慢,顺带就把矛头指向国家政策。这反华情绪就这么冒头了,不是天生的,而是现实一巴掌扇醒的。 为什么这些留学生容易破防?关键在他们出国前的心态。不少人家长有钱,国内教育竞争激烈,孩子分数一般,留学成了捷径。出去后,学校环境宽松,教授不那么严,论文外包就能过关。社交圈子也窄,多是跟同胞泡在一起,偶尔混进白人圈子,就觉得自己牛了。以为沾点洋气,就能回国高人一等。可现实呢?西方社会对华裔的歧视从来没断过。2020年疫情高峰,美国街头亚裔被袭击的新闻满天飞,留学生躲在宿舍不敢出门。特朗普时代,签证被吊销数百人,FBI还盯上中国学生,说是间谍风险。BBC报道过,在美中国留学生人心惶惶,担心学业成中美脱钩的牺牲品。融入?谈何容易。Reddit上有个帖子,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说,对美国猖獗的仇华情绪感到担忧,得天天辟谣才行。留学生本想追梦西方,结果发现白人圈子没那么欢迎,职场玻璃天花板砸得头疼。 这失望情绪回国后就发酵了。留学生以为学了MBA或理工博士,就能进大厂当高管,谁知面试官问的第一句是“你国外几年,适应国内节奏吗?”本土员工干活实打实,海归讲理论多,执行力弱,企业自然挑后者。2024年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发文,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可落实到企业层面,落实不力。海归失业率高,部分人转行做自媒体或网红,吐槽国内体制,借机捞流量。这里面,反华的调调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本期待西方优越论,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增速甩西方几条街。2024年GDP数据,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美国债务堆山,欧洲能源危机闹腾。留学生刷新闻,看到硅谷裁员潮,华尔街动荡,心态就崩了。费劲巴拉融入那边,现在回来发现白人不吃香了,自己那点洋气也成负担,直接就破防。 董明珠那番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4月,格力股东会上,她直言“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这话说出口,网上炸锅了。新京报评论说,这背离常识,暴露用人观念落后。董明珠自己是本土培养的,格力从家电小厂做到巨头,她功劳不小,可这言论太极端,把所有海归一棒子打死。网友留言,说现在海归多是“国内成绩平平的有钱公子小姐”,不是以前的精英。BBC中文网分析,这凸显中美关系紧张下,中国社会对海外人才的分歧加深。董明珠下台后,还补刀说只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结果呢,海归群体彻底坐不住了,知乎、微博上到处是控诉帖。有人说,这不亚于特朗普的排华政策,搞对立情绪。格力自身也尴尬,早年靠引进技术起家,现在翻脸不认人。 放眼全球,这现象不独中国。印度海归也抱怨回国后被本土派挤兑,日本留学生回流后适应难。可中国规模大,影响广。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关税壁垒高筑,美国限制中国学生STEM专业签证,留学生出国热情降温。教育部鼓励“双一流”建设,国内高校招生扩招,海归优势弱化。结果,更多人选择留国内读,少些破防风险。可那些已经出去的呢?他们在夹缝中挣扎,社交媒体上发帖阴阳怪气,说国内空气差、言论管得严,顺带黑一波政策。这情绪传染性强,年轻人看多了,就觉得留学不值。

0 阅读:89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