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广东: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价值重估

新浪财经 2025-09-26 19:49:52

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惠州正式投产。受访单位供图

南方财经记者谭海燕吴蓉程浩实习生徐瑞婉广州、佛山、惠州报道

广州花都,采埃孚广州技术中心的实验室里,几名工程师正埋头调试智能底盘系统;惠州大亚湾,埃克森美孚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从一套全球领先的裂解装置中不断产出;湛江东海岛,槽罐车排着队,将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的化工原料运往附近的下游企业。

这些繁忙的跨国公司,是广东“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力量。

9月25日,广东省商务厅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东新设外资企业2.1万个、同比增长3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708.7亿元、同比增长9.4%。

横向对比,广东上述2项关键外资指标增速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12.7%),并在东部主要经济大省中处于领跑位置;纵向对比,今年以来广东FDI增速呈明显稳中有进态势,与2022-2024年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今年下半年以来,广东FDI增速还进一步加快。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广东视为投资首选地。

这种选择背后,蕴藏着投资广东的逻辑之变。改革开放之后,依托毗邻港澳、成本低廉、政策先行的叠加优势,广东在全球化浪潮中吸引国际资本汇聚,快速实现了产业积累并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外企也在此获得了丰厚回报。如今,随着广东加快从“世界工厂”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新优势正在显现:由1.5亿实时人口构成基本盘的超级市场、以“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为特征的超级生态、支撑新供给与新需求有机衔接的超级场景。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跨国企业正对广东进行新的价值重估。它们在广东投资于新领域新市场,有的带着先进石化技术而来与世界共舞,有的与本地的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同迈向全球,有的深耕广东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场景。

投资于新:巨头携全球领先技术而来

早在1890年,埃克森美孚的煤油灯就远销中国市场。彼时,人们绝对想象不到,13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全球石化巨头会在广东“大手笔”投下100亿美元——7月15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这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

对广东而言,该项目几乎浓缩了这个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利用外资、开放发展的种种新趋势:项目体量重大、技术全球领先、投资模式创新、带动效应显著。

作为世界级化工综合体,该项目将建起年产160万吨乙烯的灵活进料蒸汽裂解装置,以及两套高性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和一套世界最大单体的低密度聚乙烯装置,总产能达到265万吨。此外,还有两套年产共计95万吨的差异化高性能聚丙烯装置。

由此,广东将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高价值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能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纪红兵认为,该项目将涌现一批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能有效提升广东的乙烯产能和产业技术水平,从而降低中国市场对高性能聚烯烃进口的依赖度。

百亿美元投资背后,埃克森美孚将诸多先进技术布局在此。例如,项目在环保上采用预处理外置模式,为国内首例;项目配套建设的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可接收项目工艺尾气,并参与燃烧,实现清洁能源综合循环利用;通过创新工艺设计,相比传统技术可大幅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其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均可减少50%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项目配套建设的大亚湾研发中心,配备了北美总部以外的首个聚丙烯中试装置,从而实现对材料循环利用、碳足迹降低等的本地研发。

“中心将强化本地产业链协同,推动高端化工新材料在中国广泛应用,推动中国石化行业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军说。

埃克森美孚如此“重仓”广东,与其行业变革不无关系。当前,全球绿色石化产业正加速“减油增化”转型,即减少油品产量、增加化学品产量,并将主要产品聚焦于中高端的中间品和下游化学品,经历从“炼油主导”向“化工新材料驱动”的深刻转型。

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惠州正式投产。受访单位供图

广东在产业、渠道和需求上的强大支撑作用,恰是石化巨头转型所需。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广东拥有汽车、电子信息、建筑等众多规模体量庞大的支柱性产业,是化学新材料的重要下游市场;此外,广东坐拥全国最长的4100千米大陆海岸线,并正加快构建世界级港口区,这使得广东在石化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方面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例如,今年6月埃克森美孚与广东东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合作,预计总投资10亿元建造每年产能10万吨的环烯烃树脂项目,该项目主要瞄准国内在半导体封装、光学薄膜等重点领域的材料空白。这也意味着,全球石化巨头有着投资广东的清晰逻辑,核心是“投资于新”:既落地全球前沿新技术,也瞄准中国产业发展新需求、新场景。

另一全球石化巨头、巴斯夫欧洲公司董事执行会前主席薄睦乐甚至断言:“到2030年中国占全球化工生产总值将增至近50%,而广东将是化学创新产品重要增长市场。”

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从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到中海壳牌,一批重大外资石化项目接连落子广东,它们带着全世界先进石化技术在此同台竞技,通过“高端制造+研发创新”综合布局模式,将一条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带串珠成链,不断推动世界石化产业重心东移。

广东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广东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占比约达三分之一,并且绿色石化产业成为外资企业竞相加码投资广东的“主战场”之一。

共赢之路:行业剧变时的联手

新兴产业更是跨国企业投资广东的重要赛道,如智能驾驶。

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采埃孚便是一个竞逐者。自1981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之后的很长时间,采埃孚在华南的布局几乎空白,直到设立广州研发中心。

2018年,正值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加速期,采埃孚决定在中国新建一座研发中心。经过数月的考察和研究后,采埃孚最终选择在广州落下项目。

“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采埃孚(广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昌浩回忆说。就在采埃孚广州研发中心启用的2023年,广东汽车产量突破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53.18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汽车产业完善的生态与活跃的创新,让采埃孚获得了一条了便捷、精准地“嵌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链的通道。

今年初,采埃孚成功中标一个华南客户的IBC(集成式制动控制系统)项目,但开发周期只有不到9个月,交付难度极大。不过,得益于广州研发中心支撑,采埃孚最终实现了突破。何昌浩感慨,如果依赖上海团队远程完成,这样的项目几乎难以应对。

如今,这个研发中心已拥有近380名工程师,并与广汽、小鹏、比亚迪等广东龙头车企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聚焦智驾软件开发、机电一体化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

一条跨国企业与本土产业的融合创新、价值共赢之路也被逐步蹚出——企业既受益于地方的产业生态,又推动和引领着当地产业链上下游深化协同发展。

采埃孚在广州花都的研发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当前,AI赋能下的汽车产业正迈入一个新发展周期,无论是对采埃孚还是广东汽车产业,加快升级都是唯一出路。特别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加速,对创新投入、研发周期和跨界融合都有着更高要求,这需要一个创新生态体系与之适配。

采埃孚等巨头的入局,推动着广东汽车产业创新要素补全和资源整合。采埃孚就正跟合作伙伴携手建设一家汽车电子工厂,将聚焦安全气囊控制器、各类传感器等被动安全电子(PSE)关键部件,打造全球标杆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厂,通过推动外资科研技术与本地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强联手”,更好“卡位”赋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样趋势下,广东有望成为一个汽车产业与电子产业深度融合的“超级实验室”。“我们在中国开发的新技术,未来完全可能反向赋能、引领全球。”何昌浩说。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中国车企正从出口贸易走向海外本地化生产和合资合作,甚至赋能海外伙伴、共建产业生态,展现出更具创新性和合作性的全球化路径。从这一意义来说,正如采埃孚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外资重仓广东已不仅是为了满足本土产业和消费升级,更是将这里作为它们升级全球研发体系的关键一环。

这恰是跨国公司投资广东的另一关键逻辑。近年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和创新基地,它们不仅服务中国市场,更谋求立足广东优势新兴产业,携手开拓全球市场,把广东当作通向产业前沿和构筑竞争优势的“母港”。

从结构上看,近年广东外资技术型投资比重上升,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成为跨国企业布局重点,与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国已不再只是一个制造基地,而是全球创新策源地,广东正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

超大市场:为1.5亿人投资广东

2024年广东反超山东跃居“全国啤酒第一省”,终结了后者30余年的霸主地位。

这关键一跃背后,外资企业功不可没。当广东常住人口达1.28亿人、实时人口达1.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之时,这座“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所孕育出来的全国最多元、最活跃的消费市场,让其成为外资啤酒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2024年,年产能达50万千升的嘉士伯佛山啤酒生产基地投产。该项目既是嘉士伯在华发展的新布局,也是外资啤酒企业深耕广东的缩影。嘉士伯与广东的渊源始于1995年,其在惠州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酒厂,并将中国区管理总部落户广州。然而,随着市场发展,年产能仅15万千升的惠州酒厂很快就不能满足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市场的消费需求。

嘉士伯佛山啤酒生产基地投产后,这一局面得到扭转,并且实现了就近辐射广深两个大市场,单程物流距离从过去超800公里缩短至300公里内,供货时间缩短80%,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效应可谓立竿见影,今年1-6月嘉士伯佛山啤酒生产基地进账5.6亿元,已超过其2024年整年营收(3.58亿元),净利达4000万左右,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广东超大的消费市场是核心动力。除了过亿的人口基本盘之外,广东还维持着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趋势。数量庞大且不断壮大的年轻消费者,不仅持续做大着广东的啤酒消费基数,也提升了对啤酒品质的高要求与丰富口味的新需求,为精酿、原浆、鲜啤等高附加值品类培育了广阔市场。也因此,嘉士伯同步在佛山布局了欧洲之外的首个研发中心——亚洲研发中心,聚焦新品研发、风味研究、酿造工艺优化等核心领域,支撑产品创新。

今年上半年,嘉士伯合计推出近30款新品,涵盖精酿、茶啤、1L装等啤酒产品,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消费供给,也为三水基地的产能释放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支撑。

嘉士伯佛山三水生产基地啤酒生产线。受访单位供图

一组数据能够佐证嘉士伯的战略判断:2024年,全国啤酒产能连年下降、全省酒类销售同比下降7.65%的背景下,广东国产及进口啤酒销售收入达187亿元,同比增长1.08%,成为酒类中唯一正增长品类;此外,广东啤酒消费升级特征突出。太平洋证券去年的一份研报显示,广东6元以上价格带啤酒占比达65%,远高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

中国酒业协会行业数据,2018-2023年啤酒行业营收从1473亿元增至1863亿元,同比增长了26%,行业利润总额从122亿元上升至260亿元,涨幅超过110%。这意味着消费者对高品质啤酒的付费意愿持续提升。正因如此,嘉士伯中国总裁李志刚深信:“广东消费潜力巨大,嘉士伯对于广东市场寄予厚望,将在广东持续发展生意。”

如今,外资啤酒企业已经广东构建清晰“群像”。根据企查查统计,截至2025年9月1日,在广东注册且仍处于存续/在业状态的啤酒制造业企业(含相关设备制造)中,港澳台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共有62家,以深圳、广州、佛山和肇庆等地落户居多。

从独资到合资,从头部巨头到细分品牌,冲着广东消费潜力而来的外资啤酒企业,在此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集群效应,并且凭借“链主”身份带动着上下游齐聚,形成涵盖生产、研发、渠道、品牌、物流的完整产业生态。这样的产业基础,又成为广东一种“不可复制”的吸引力,成为外资企业眼中“长期主义”的最佳落脚点。

筑巢引凤:招商“组合拳”下的开放机遇

跨国企业不断“加码”广东,既是产业优势、创新生态和市场引力的作用,也与广东不断优化升级的招商举措、营商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广东通过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与制度型开放,通过推出一系列精准有力、多层配套的“组合拳”,着力构建“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长效机制,对跨国企业、全球资本展现出新的开放发展机遇。

从招商方向来看,广东强化“新质招商”,聚焦高端制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被明确为重点招商方向;此外,强化“总部招商”,大力吸引外资研发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落地,推动从“制造工厂”转向“研发+总部”聚集。

今年初印发的《广东省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提出,全省将在2025年开展100场以上“投资广东”系列重点招商活动,其中境外活动19场。南方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活动重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成为重中之重,显示广东对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加快布局。

行动上,高频的招商活动、创新的政策举措成为广东招引外资两大抓手。

仅在今年6月,广东就先后举办了东盟供应链合作对接、日本企业广东行、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三场重大活动,力图吸引优质资本入粤。政策上,今年4月出台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单个外资项目在政策实施期内最高可按3%奖补比例,封顶1.5亿元。此外,今年3月份出台的《广东省推动海外主权基金来粤投资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大力推动海外主权基金持续加大对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的绿地投资、股权投资。

广东各市亦在行动。今年,深圳发布四大“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以及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并强调要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投资首选地”。深圳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晓瑜认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使得境外资本看好深圳科创企业发展前景。

今年,惠州的外资增长表现可谓十分亮眼。惠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刘志宏表示,该市重点围绕“2+1”(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现代产业集群发力招商,目前已汇聚了英荷壳牌、埃克森美孚、索尼、LG等77家500强跨国公司企业。

广州则迎来百济神州的持续加码,待其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的大分子生物药生产基地达产后,该公司将成为中国PD-1单抗药物产能最大的企业。

这背后,广东招商引资思路与方式正经历一次深刻转型。过去,区位优势与要素成本曾是关键,如今广东招商更强调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创新生态为支撑,实现“龙头+链群”招商,更加强调提供制度型开放和创新性政策,力求找到优质资本与特色产业“双向奔赴”的路径。广东招商,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立体化、全链条的系统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刘英认为,在全球经济恢复缓慢的背景下,广东对全球外资的“引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效有为,为吸引外资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做了大量工作;二是广东市场规模庞大、制造业基础雄厚,尤其是智能制造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强,这些综合优势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和商机。同时,广东在人才、土地、数据等要素支持方面也有突出优势。

0 阅读:345

猜你喜欢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