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

景铄看科技 2025-09-26 14:46:12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特别是钢铁行业发展工业很难,那么究竟有多难呢?   从发达国家视角观之,其渐趋去工业化,更多源于经济结构的自然演进。在发展进程中,经济规律推动产业格局变迁,促使其逐步远离传统工业模式。随着科技和服务业的发展,那些附加值更高、风险更小、回报更快的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金融、软件、生物科技、文化创意这些产业,不仅利润空间大,而且对环境友好、用地少、就业方式灵活,这在土地寸土寸金、环保压力巨大的发达国家,简直是“梦中情业”。   钢铁行业不仅污染大、能耗高,而且还动辄需要大片工业用地和大量劳动力,维护成本极高。时间久了,各国自然就会把资源逐步从“重工业”转向“轻服务”。   而且还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工业竞争格局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靠谁钢多谁横的时代了。全球供应链高度一体化之后,很多国家发现,把工业外包出去,自己搞研发和品牌反而更划算。   这种模式既能保持产业链的话语权,又能避免直接陷入低效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在碳排放控制越来越严的今天,钢铁这种高污染行业还要面对越来越严苛的环保法规,这些法规不仅提高了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空间。   当然,去工业化并不是说这些国家彻底放弃工业生产,而是选择性地保留核心和高附加值部分,把低端环节转移出去。   这个策略看起来有点像“甩包袱”,但实际是一种产业升级的方式。上世纪起,日本便开启去工业化进程。然而,其在精密制造、材料科技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造诣颇深,至今仍于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之姿。   问题在于,这种策略并非所有国家都能玩得转,它需要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成熟的产业生态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很多国家一开始试图模仿这个模式,结果却落入“空心化”的陷阱,说白了就是工业没了,服务业也没起来,最后经济结构断层,陷入长期停滞。   钢铁行业之所以成为“去工业化”的典型牺牲品,还跟它的行业特性有关。这个行业的门槛不低,但技术壁垒也没高到不可逾越的地步。   一旦有国家下定决心投资进去,靠政策补贴、低价倾销就能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这也让本来就利润微薄的钢铁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像过去十年里,全球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就是因为有太多国家试图通过发展钢铁来带动本国经济,结果造成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谁都赚不到钱。   发达国家企业一看这局势,自然不愿意继续硬撑,干脆主动退出,把资源投到更有前景的行业。   所以说,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既有无奈,也有选择,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钢铁行业并非被淘汰,而是被重新定位了。   它依然重要,但不再是多数国家经济的核心。未来,它可能更多地出现在那些资源丰富、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国家,而发达国家则可能继续把注意力放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控制和高端制造上。   至于那些还在努力工业化的国家,钢铁仍是绕不过去的一关,但也得清楚地认识到,这条路再也不是靠砸钱就能成功的坦途,而是一场技术、管理、环保和市场博弈的综合能力大考。   总之,发展工业尤其是钢铁行业确实很难,不仅苦,还要拼命算账。而去工业化看似是个退让,其实是一次战略调整。谁能在这过程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谁就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素材来源:瞭望 | 各国应对“去工业化”兴衰启示 2025-07-14 16:52·新华社

0 阅读:366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55

用户16xxx55

2
2025-09-26 19:52

去工业化?一旦打仗需要增加军工产能时,产业链不足,可要吃大亏的。只有中小发达国家会去工业化,因为人少,支撑不了全产业链。

少将

少将

2
2025-09-26 18:22

各取所需而已。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