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36岁的陆英生完第14个孩子后,油尽灯枯,生命走到了尽头,她把所有保姆叫到床前,给每人发了一个相当于8年工资的红包,说:“拜托大家在我走后,把我的孩子们抚养到18岁!”[无辜笑] 这位36岁的女性来自扬州盐商世家,21岁时嫁给张武龄,婚礼那天陆英的嫁妆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各式珍宝古董让整个合肥城都来围观,张武龄本人也不是普通人家,夫妻俩算是门当户对。 结婚后的16年里,陆英生了14次孩子,养大了9个,除了生儿育女,她还管理着张家的大小事务,有个细节很能说明她的性格,陆英会教家里的仆人识字算数,还允许他们带自己的孩子来一起学习。 陆英去世后,张家确实乱了一段时间,丈夫张武龄一边处理丧事,一边要照顾9个孩子,好在那几位保姆信守承诺,真的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孩子后来的发展,四个女儿后来被称为“合肥四姐妹”:张元和专研昆曲,张允和参与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工作,张兆和嫁给了作家沈从文,张充和去美国教中国书法。 五个儿子也各有成就,大儿子张宗和成为植物学家,二儿子张寰和搞音乐,其他几个分别在历史、农业等领域有所建树。 张武龄后来续弦娶了学校的女教师韦均一,但继母和孩子们关系一直不太好,1938年张武龄病逝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和陆英合葬,因为战乱这个愿望直到1943年才实现。 回头看这件事,陆英临终前的安排确实起了关键作用,200银元买来的不只是保姆们的承诺,更是张家子女平安成长的保障。 从张家四姐妹的成就来看,她们接受的教育质量很高,这既有父亲张武龄办学的教育理念影响,也离不开几位保姆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心照料,一个完整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发展确实至关重要。 网友们感慨万千: “我的天,16年生14个,这简直是把女人当生育机器了!放在今天想都不敢想,民国时期的女性真是太不容易了,再有钱也抵不过这么耗啊。” “重点不是生了多少,而是她临死前脑子太清醒了!200大洋相当于保姆8年工资,这手安排既有真心也有智慧,直接为孩子们铺好了后路,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 “合肥四姐妹能个个成才,成为一段传奇,她们的母亲才是真正的奠基人,这笔‘投资’太值了,改变了至少两代人的命运。” “看到保姆们真的信守承诺,把孩子带大,也挺感动的,那个年代的人,承诺了的事就会做到,这种淳朴的信义现在很少见了,这是陆英用人格魅力换来的。” “最唏嘘的是原配死了老公立马娶了21岁的续弦,而她自己36岁就油尽灯枯了… 真是时代悲剧下女性的缩影,伟大又可怜。” 您认为在当今社会,除了物质保障,一位母亲最能留给孩子的、确保他们未来幸福成长的“财富”究竟是什么,是教育、价值观、还是人脉关系? 官方信源: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1921年36岁的陆英生完第14个孩子后,油尽灯枯,生命走到了尽头,她把所有保姆
轩叔观察
2025-09-24 14:24:26
0
阅读: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