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最近下了道命令,禁止社会团体和社交频道管理员发布乌军失踪士兵亲属的寻人贴。这事乍看离谱,细想却不意外——毕竟泽连斯基之前亲口说过“我军仅牺牲4万6”,现在管控信息流,明摆着是要控制叙事节奏。 您是否想过,为什么一边说数据透明,一边却封锁民间发声渠道?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真实战场上哪有只统计“确认死亡”、忽略“失踪人口”的算法?说白了,“失踪”就是个缓冲区,既能稀释死亡数字的政治冲击,又能规避抚恤补偿——这套操作我们可不陌生。 2024年深圳某案例中,某企业用“灵活就业人员”替代正式合同工,本质上也是用统计口径玩数字游戏。乌当局这波操作,像极了互联网公司的“拉新-留存-沉默流失”模型:把失踪者归入“沉默数据包”,既不破坏整体留存率,还避免引发舆情崩盘。 但战争不是APP运营。每个失踪士兵背后是一个家庭在崩溃性等待——这种等待不是“加载中”,而是永无止境的黑暗隧道。我认识基辅一个志愿者组织负责人,他们说有些母亲甚至不得不黑进Telegram群组交换信息,因为官渠道彻底锁死。 咱们换个视角看。战场信息管制自古有之,但数字时代还硬搞“单向透传”,注定反噬。俄乌开打至今,乌克兰民间用社群众包核实战况、定位战损,甚至比军方反应更快。现在SBU一纸禁令,等于自废武功。 老广常说“纸包不住火”,你越是遮掩,民间越会反向推导出残酷真相——比如那“4万6”到底漏算了多少隐形代价。 真正的问题在于:伤害信任比损失兵员更致命。当民众发现连寻亲都被定性为“ (破坏稳定行为)”,将来谁还愿配合国家叙事? 这就像临床上的“假阴性报告”,短期看似维稳,长期却可能导致系统信任崩盘。战场数据可以剂量滴定,指逐步调整精确用药),但人心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乌克兰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
【18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