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命令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合计20万兵力,沿北路和南路,分三条进攻线,围攻南京。
1937年11月19日,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唐生智回绝众将领退出南京的意见,选择死守南京,他认为南京不仅是国府根基,还是先总理陵寝所在地。
唐生智义正言辞地说道:上海可以守三个月,南京为什么不能打三个月;我愿意防守南京,誓死和首都共存亡。
蒋氏也知道,南京之地不可久守,但是不能不守,遂在迁都重庆前,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指挥南京保卫战。
当时,南京城的守军,被整编为“南京卫戍军”,总共15万兵力,包括第36师、87师和88师三支德械师,和其他10个师,以及宪兵、要塞部队。
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司令,为了展示破釜沉舟的战斗决心,直接把南京的所有船只,调集到武汉和江北。
等到1937年12月11日,蒋氏从重庆发来一封电报,告知唐生智: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
那么,既然接到了撤退命令,为何南京卫戍部队没有完全撤离?最终落得个被日军俘虏屠杀的结局呢?
其实,唐生智接到电报,内心思虑良久,还是决定坚守到底,可是随着12日雨花台和中华门战事的失利,胜利天平逐渐倒向日军,唐生智遂认为南京败局已定。
1937年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立即召集师长以上军官,召开军事紧急会议,下达全军放弃南京,全军突围的指令。
其实,这道全军撤退的命令是正确的,就连最精锐的德械师,都难以持续抗衡日军,更别提地方杂牌军了,而且日军还有航空兵助战,中国军队毫无胜算可言。
这里要提一句,第36师、87师和88师这3支德械师,在淞沪战场已经损耗过半,南京保卫战时战力已经明显下降。
但是,执行撤退环节,却出了大问题。
按照原有的撤退命令,除开本就固守挹江门的第36师,和宪兵部队直接从下关过江。
南京城内外其他部队,要向各自当面之敌突围,也列出了各部队的预定撤退路线。
这个就有问题了,若要击败当面日军进行突围,按照此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根本不现实,倘若真的能打过日军,又怎么会守不住呢?
以南京城南为例,这是87师和88师的撤退路线,从铁心桥再到谷里村,但是这条路线必然经过雨花台,而雨花台早已被日军占领,各种轻重装备集齐,雨花台被打造成了超级堡垒。
如此突围,岂不是让两支德械师送死吗?
唐生智面对麾下军官的质疑,心中也是无奈,无奈只好自己补了一条口头命令,倘若正面突围有难度,87师、88师、74军和中央教导总队等部队,也可以从下关撤离南京。
但是,就是因为唐生智补充的这条命令,让整个南京卫戍军的撤退变得十分被动,撤退秩序可以说是完全被打乱。
毕竟都是撤退,谁愿意顶着日军的炮火突围呢,而且有些将领,直接撂下部队自己就跑了。
所以,卫戍军的撤退悲剧便开始了。
1937年12月12日傍晚,从新街口到中山,再到中山北路、挹江门这条路线,挤满了从各处阵地赶来的溃兵。
在电影《南京南京》中,便有这段历史情节的再现,而且当时唐生智的口头命令不知道是否传达给宋希濂,还是宋希濂没有下达给部队。
拱卫在挹江门的第36师,就是不让这些部队过江,双方一直僵持,甚至产生了对射惨状,踩死的也是不计其数,最后36师拦不住,大批溃兵还是冲了过去。
但是,等到挹江门,这些部队发现下关码头根本就没有船,因为船只在此前都被唐生智调走了,现在拉回来接送部队根本不现实。
正是因为唐生智的“破釜沉舟”壮举,让他在历史上也是饱受诟病,但是最初唐生智接到的命令,就是死守南京,撤船本身是没有错的,就是为了激发部队的战斗力。
但是,谁知道蒋氏对于南京战役是诚惶诚恐,刚开始死守,到11号又让唐生智准备弃守,命令是不断变化,蒋氏的“战场微操”也是出了名的。
其实,李宗仁一开始就说撤,而唐生智坚决守,蒋氏作为最高领袖,一会儿撤,一会儿守,下面部队根本无法坚决执行。
正如上文所说,在发布撤退命令后,就有很多中高级军官跑路了,但是我们也没有资格去批判他们,毕竟他们也曾经为抗战热血奋战。
唐生智(影视形象)
唐生智离开南京时,正值晚上9点,其实时间不算早,而且也完成指挥官该做的撤退调动,但是他殊不知卫戍军大部撤退失败,成为了日军的俘虏。
这场灾难性的军事大撤退,也彻底让唐生智背上了千古骂名。
但是,谁又能知道,在接到了蒋氏撤退命令前的唐生智,难道不是真的想和南京共存亡吗?
如果说唐生智是为了积累军事政治资本,但是在南京保卫战后,蒋氏并没有责罚他,但是他依然引咎辞职,回到东安老家办学,他似乎对权力也并不感兴趣。
不过,即便大部分卫戍军撤退失败,但是他们当中依然有血气军人,拿着武器回到城内,利用一切工事和日寇展开巷战,战斗到最后一刻。
中央教导总队第2旅参谋主任廖耀湘,没有率部过江,而是率领教导队在紫金山上和日军顽强战斗。
中央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也没有率部过江,继续在富贵山构建阵地,抵抗日军的持续进攻。
南京警备司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率部已经到达江边,却依然没有选择过江,而是带着为数不多的宪兵部队,和追赶而来的日军英勇血战,掩护大部队过江。
萧山令将军
这场战斗持续到12月13日凌晨,宪兵弹药告罄,战损严重,萧山令也身中数枪,最终壮烈殉国,牺牲的时候,萧山令将军的半截身子,还矗立在冰冷的江面。
后来,国民政府追授萧山令为陆军中将!
广东部队第66军和83军,按照最初撤退命令,从日军正面进攻线勇敢突围,在突破太平门战役中,第159师师长罗策群中将,第156师参谋长姚中英少将,第160师参谋长司徒飞少将全部壮烈殉国。
这两支广东部队,最后确实突破了日军正面防线,但是等到安徽修整时,两军一共剩下不到2000人,其他士兵全部殉难。
被俘虏的南京卫戍军士兵
还有一点值得说道,南京战役时,有两名坦克兵没有跟随大部队撤退,而是躲在坦克内藏匿,等到周围遍布日军时,他们动用坦克机枪大肆开火,日军死伤一片。
等到后半夜,他们弹尽粮绝后才逃出坦克,一名坦克兵当场牺牲,而另一名坦克兵最后在昆仑关战役中殉国。
其实,南京卫戍军的撤退失败,就是归于蒋氏的胡乱指挥,唐生智不过是一个替罪羊而已。
对于许多南京卫戍军而言,他们并没有直接投降日军,许多人还是拼死和日军搏斗,只是在弹尽粮绝后,才被日军得以俘虏,最终也被日军屠戮殆尽。
他们撤退失败,乃至于被俘虏,并不意味着他们人生和信仰的失败,他们依然是热血抗战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