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介入,安踏高层,这次要头疼了,安踏高层,一定没有想到,他们2019年收购的高端品牌,这次砸手里了! 9月19日傍晚,西藏江孜热龙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脊线上,七彩烟花沿着5500米海拔的山峦次第绽放。 这组被命名为《升龙》的艺术作品,本意是户外品牌始祖鸟献给自然的“致敬之作”。 然而短短48小时后,绚烂的烟火余烬未散,网络上的愤怒已如高原风暴般席卷而来。 截至9月22日,“始祖鸟烟花秀争议”话题阅读量突破1.5亿,而手握品牌话语权的安踏集团,却始终保持沉默。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是一段在社交平台疯传的视频。 画面中,巨响打破雪山亘古的寂静,彩色烟雾在圣洁的雪峰间弥漫。 始祖鸟最初宣传称,烟花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但这样的解释没能平息质疑,反而让更多人注意到品牌官网那句“植根高山,敬畏自然”的宣言,形成刺眼反差。 户外爱好者在朋友圈写道:“每次进山都小心翼翼避开草甸,他们却在5500米的高原炸烟花。” 网友的愤怒道出了核心矛盾,全球户外圈公认的“无痕山林”原则,强调的不仅是事后清理,更重要的是“不轻易闯入”。 植物学博士指出,高原草毡层仅有10厘米厚,一旦破坏可能需要数百年恢复,而烟花的声光污染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更是不可逆的。 面对汹涌舆情,9月21日始祖鸟终于发布致歉声明,但海内外表态却大相径庭。 国内声明强调“艺术呈现偏差”,海外版则承认“与品牌价值观背道而驰”。 这种差异让网友质疑道歉的诚意。 更讽刺的是,艺术家蔡国强团队此前在富士山、法国圣维克多山的类似计划,都因环评未过被否决,如今却在生态更脆弱的青藏高原得以实施。 事件发酵至今,最让人费解的是母公司安踏集团的沉默。 2019年安踏以46亿欧元收购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后。 通过收回渠道权、打造“运奢”形象,让这个小众户外品牌成为“中产标配”,2024年收入暴涨36%至21.94亿美元。 安踏财报显示,始祖鸟所在的功能服饰板块已成为集团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大中华区营收占比超三成。 一边是业绩依赖,一边是舆情危机,安踏的沉默背后或许是两难。 此次事件暴露的,正是品牌在商业扩张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背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审批环节的漏洞。 尽管当地生态部门称活动“手续合规”,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高海拔地区活动需进行严格生态评估。 可降解材料的说辞,掩盖不了决策层面的轻率,在紫外线强烈、分解能力极弱的高原环境,所谓“环保措施”更像自欺欺人的安慰剂。 对比其他户外品牌,这种轻率更显刺眼。 凯乐石为珠峰登山队研发环保装备,探路者建立旧衣回收体系,这些实践证明专业与环保可以并行。 而始祖鸟却用一场烟花秀,将自然降格为营销背景板,也难怪网友怒斥这是“最昂贵的环境表演”。 截至发稿,日喀则市调查组仍在现场核查,始祖鸟承诺的第三方评估尚未有时间表。 安踏集团官网和官方微博对此事只字未提,客服回应“不在掌握范围”。 这种沉默在资本市场已引发连锁反应,亚玛芬体育股价9月21日下跌2.3%,投资者投票表达担忧。 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不会因一场烟花改变,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却已出现裂痕。 始祖鸟需要明白,户外爱好者追捧的从来不是logo的溢价,而是对自然的共同敬畏。 安踏更该清楚,作为行业龙头,沉默不是中性选择,而是对生态责任的逃避。 高原的风终会吹散烟花的痕迹,但这次事件留下的教训不应被遗忘。 当企业把“环保”当作营销话术,用自然的庄严换取流量时,最终灼伤的只会是自己。 生态红线不容践踏,这道红线,既在青藏高原的山脊上,也在每个消费者的价值判断里。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9-21发布:中新网评始祖鸟蔡国强烟花秀:不能一边吃户外的饭,一边砸大自然的碗
始祖鸟这个在喜马拉雅放烟花的行为,被网友形容为:吃户外的饭,炸户外的山……要知道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