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莱芜八路军一个营忽然和日军大队遭遇,激战到天黑,营长武中奇见状不妙,急令连

轩叔观察 2025-09-22 10:24:11

抗战中莱芜八路军一个营忽然和日军大队遭遇,激战到天黑,营长武中奇见状不妙,急令连长进城带出部队,不料连长遇到日军炮火,竟然胆怯,没找到部队就退了出来。[无辜笑] 1938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二营进驻莱芜口镇,这支部队成立不到两个月,营长武中奇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新兵单位,235名战士中有180多人是刚入伍的农民,每人只有10发子弹,连像样的机枪都凑不齐几挺。 二营的任务很明确,收缴当地商会的武器,防止这些装备落入即将成立的伪军手中,在那个年代,地方商会往往拥有相当数量的枪支,这些武器如果被日伪利用,对根据地威胁极大。 武中奇采用了务实的策略,他先找到镇长和几个村长,说明利害关系,并承诺收缴后会给予一定补偿,这种软硬兼施的方法很快见效,两天内就收缴了步枪40多支、手枪20多把,还有一些土制手榴弹。 第三天凌晨5点,日军突然出现,侦察兵报告敌人规模约500人,配备山炮4门、机枪12挺,是一个标准的加强大队,而且日军分三路包围了口镇,显然有备而来。 武中奇迅速分析了形势,直接突围风险太大,新兵在运动中容易散乱,他决定依托镇子的围墙工事,采用分段防御的战术,具体部署是,一连守西门,这里是日军主攻方向,二连在东门,负责策应和预备队任务;三连分别把守南北两个城门。 上午日军开始攻击,他们先用山炮轰击西城墙,然后步兵冲锋,一连长张国清是个有经验的老兵,他让战士们充分利用城墙的射击孔,采用三三制配置,轮番射击,由于八路军子弹有限,必须在50米内开火,确保命中率。 到了下午西城墙被炸出两个缺口,一连伤亡过半,武中奇意识到必须接应西门部队,否则全线崩溃,他派二连长王德胜带一个排去接应,同时让南北两门的部队发起佯攻,分散敌人火力。 王德胜带队冲出东门后,遭遇日军炮火拦截,他看到几个战士倒下,竟然带着剩余人员退了回来,这在战场上是严重的抗命行为,可能导致一连全军覆没。 武中奇当即掏出手枪,但他没有对准王德胜,而是朝天开了一枪,他大声说:“我知道你怕死,但一连的兄弟还在等我们,你现在回去,如果还是完不成任务,我就地枪决你,如果完成了,刚才的事我当没发生过。” 这次王德胜没有退缩,他重新整理队伍,采用跃进战术,成功将一连剩余的30多人接了回来,但战斗还没结束,东北方向又出现100多日军,企图从侧翼包抄。 武中奇亲自带一个排迎战,他端起一挺平时经常卡壳的捷克式机枪,这次机枪没出故障,一个弹夹200发子弹打完,日军的包抄被打散了。 傍晚八路军四团的援兵赶到,经过一整天激战,二营虽然伤亡60多人,但建制依然完整,这在当 时确实不多见,四团团长李明山后来说:“一个新兵营能打成这样,在整个山东战场都是少有的。” 战后武中奇单独找王德胜谈话,他没有追究责任,而是分析了恐惧的成因,武中奇说:“战场上害怕是正常的,我第一次参战时腿都在抖,但指挥员不能被恐惧控制,你要想的是如何减少伤亡完成任务,而不是如何保全自己。” 这次谈话改变了王德胜,此后他带领的二连成为二营最能打的部队,王德胜本人也在1940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那次他是冲在最前面的。 武中奇后来历任团长、旅长,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文职工作,业余时间潜心书法,成为山东著名的书法家,2006年在南京去世。 口镇遭遇战看似是一次偶然的军事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强我弱情况下的生存智慧,武中奇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部属的信任。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个连长虽然开始怂了,但知耻后勇值得点赞!战场上新兵蛋子谁不怕死?关键看后来怎么做的!” “武营长真是带兵有方!该硬的时候拔枪立威,该软的时候谈心鼓励,这才是真正的将才!” “看得手心冒汗!新兵营对抗日军大队,装备差那么多,简直就是绝地求生啊!” “那个年代的军人太不容易了,子弹都不够用,硬是靠意志力扛下来的。” “要是搁现在,这种临阵退缩的直接军法处置了吧?但武营长这么处理确实更有人情味。” “最感动的是机枪居然没卡壳!有时候战场真是需要一点运气。” 如果你是指挥官,会原谅第一次上战场就临阵胆怯的部下吗?   官方信源:新华网山东频道:抗战人物专栏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2

用户10xxx82

1
2025-09-22 11:18

日军一个大队编制多少人?两个500

许本锋

许本锋

1
2025-09-22 11:28

一个弹夹200发子弹?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