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被一初中学历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从19岁走进

桃花映面红 2025-09-21 16:56:35

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被一初中学历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从 19 岁走进车间的技校毕业生,到如今手捧国家科技奖、获得 800 万重奖的首席技能专家,洪家光用一把车床,攻克了西方垄断的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也改写了 “高学历才能搞科研” 的固有认知。 2002 年春节前夕,车间里的气氛格外紧张。公司接到新型发动机叶片关键工具 “金刚石滚轮” 的紧急加工任务,精度要求控制在 0.003 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唯一掌握这项技术的老师傅突然生病,刚入职 4 年的洪家光被推到了台前。“我那时候连金刚石滚轮的结构都没摸透,只能抱着图纸啃。” 洪家光后来回忆,第一天试验就遭遇滑铁卢:连续 12 小时加工的 5 个零件,全部因精度不达标报废。晚上,他在车间对着机床发呆,突然发现机床运转时的微小震动,会让刀具产生偏差。 接下来的 15 天,洪家光几乎没离开过车间。他找来废旧零件改造托盘,把间隙从 0.05 毫米缩小到 0.001 毫米;重新设计刀台的固定装置,用弹簧缓冲震动; 为了找到最佳切削参数,他每天工作 14 小时以上,记录下 100 多组数据 —— 从切削速度到冷却剂流量,甚至连车间温度、湿度对精度的影响都一一标注。 有次试验到凌晨,他突然发现当切削速度控制在每分钟 1200 转、冷却剂压力保持 0.8 兆帕时,火花呈现出均匀的金黄色,零件精度瞬间达标。 那天早上,他拿着合格的金刚石滚轮,激动得手都在抖,这项突破不仅让生产效率提升 3 倍,还为公司省下 8500 万元的设备采购费。 洪家光的技术底子,离不开早年的拜师学艺。1998 年,他以沈阳黎明技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入职,第一时间拜全国劳模孟宪新为师。 看到师傅能以两倍于常人的转速加工零件,他暗下决心追赶:为了练习磨车刀,三个月磨坏 100 多把刀,手上的茧子厚到能顶住刀刃; 为了掌握机床调试技巧,他每天提前 1 小时到车间,帮师傅清洁设备、记录数据,把师傅的操作细节记满 3 本笔记本。 后来,他又陆续拜了 12 位师傅,从老八级工匠张凤义那里学 “无切削加工” 技巧,张师傅穿着白汗衫工作一天,身上不沾半点油污的严谨,让他明白 “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更是态度”。 2015 年,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把多年积累的 37 本试验记录整理成教材,录制 200 多段教学视频,还首创 “师徒结对 + 项目攻关” 模式。 团队成立 8 年,完成 84 项技术攻关,获得 31 项国家专利,解决了 500 多个生产难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攻克了航空发动机叶片 “榫槽” 磨削技术。 这项技术此前被欧美视为绝密,禁止向中国转让。洪家光带领团队耗时 3 年,设计出专用磨削工具,将榫槽加工精度控制在 0.002 毫米以内,让国产发动机叶片的使用寿命提升 5 倍。 这项技术很快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作用。辽宁舰舰载机发动机研制时,叶片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极大,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事故。 洪家光团队研发的磨削工具,确保了每片叶片的重心偏差不超过 0.005 克,为舰载机安全起降提供了保障; 国产大飞机换装 CJ1000A 发动机时,他带领团队优化叶片加工工艺,让发动机推力提升 12%,油耗降低 8%。这些成果,让曾经嘲讽 “中国造不出先进航空发动机” 的外媒哑口无言。 面对国外企业开出的百万美元年薪,洪家光毫不犹豫拒绝:“我刚进厂时,车间墙上‘航空报国’四个大字就刻在心里了。” 如今,50 岁的他依然每天泡在车间,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操作机床,加工一个标准零件 “找手感”。 他身上有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 60 多项荣誉,但最珍视的,还是徒弟们送来的 “师傅,我们又攻克一个难题” 的消息。 在他的带动下,车间里 20 多名青年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 3 人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 称号。 从初中学历到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从车间学徒到大国工匠,洪家光的故事证明:核心技术不仅藏在实验室里,更藏在车间的机床旁,在每一次精准的切削中,在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坚守里。 如今,他仍在带领团队攻关下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技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只要肯钻研、能坚持,平凡岗位上也能创造出改变国家科技实力的奇迹。 参考资料 : 工人日报「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洪家光:毫厘之间 精心雕琢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江上听风

江上听风

2
2025-09-21 18:45

大国工匠!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