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契奇在北京的表现很明显:中国给的实在太多,他装不下去了。2025年9月2日,武契奇飞到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他开口第一句:中国是塞尔维亚最珍贵的朋友,这不是客套,是结账。 这种说法不仅误解了中塞关系的核心,还歪曲了国家间友好交往的本质。先不说2025年9月的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尚未举办,单说“结账”这个词,就完全偏离了中国对外合作的原则——中国从来不会用“施舍”或“交易”的心态与其他国家打交道,中塞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平等互助。 了解武契奇的人都知道,他对中国的认可,不是一天两天的“装样子”,而是多年来中塞在困境中相互支持的结果。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塞尔维亚面临医疗物资紧缺的绝境,是中国第一时间派出医疗专家组、送去呼吸机和口罩;2022年塞尔维亚遭遇欧洲能源危机,是中国企业承建的风光发电项目及时投产,帮他们缓解了电力短缺的难题;还有中国帮塞尔维亚修建的匈塞铁路,这条铁路从规划到施工,全程尊重塞尔维亚的需求,建成后能把当地物流效率提升30%,带动沿线数十万人就业——这些合作,哪一项是需要“结账”的?分明是两个主权国家,在各自发展道路上找到的共赢机会。 武契奇多次在公开场合说“中国是塞尔维亚最珍贵的朋友”,背后藏着的是小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无奈与清醒。这些年,塞尔维亚在欧洲面临不少压力,从科索沃问题到加入欧盟的谈判,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中国始终尊重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地提供支持,这种“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的态度,让武契奇看到了真正的大国担当。他曾在采访中提到,有一次塞尔维亚想采购疫苗,西方国家要么漫天要价,要么附带政治条款,只有中国愿意以合理价格、无附加条件地提供帮助,“这样的朋友,不是嘴上说说,是真能在危难时拉一把”。 再说所谓“中国给的实在太多”,这种表述本身就带着偏见。中国对塞尔维亚的帮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塞尔维亚虽然是小国,但在农业、矿产、科技等领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从塞尔维亚进口的优质农产品,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塞尔维亚的铜矿资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重要原材料;两国联合研发的科研项目,还推动了某些领域的技术突破。这种“你有需要我帮忙,我有优势你借力”的合作,怎么能叫“给得多”?分明是平等互利的共赢。 更重要的是,武契奇作为塞尔维亚的领导人,他的每一次对华表态,都是基于本国利益和人民福祉的理性选择。塞尔维亚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常年居高不下,街头随处可见中塞友好的标语,当地年轻人甚至会主动学习中文——这些民间层面的认同,不是靠“给好处”能换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真诚的互动、一件件实在的合作积累起来的。 把国家间的友好说成“结账”,本质上是用西方霸权思维来套中国的外交逻辑,既不懂中国“天下一家”的理念,也无视中塞多年来的真情实感。中塞关系的核心,从来不是谁对谁的“施舍”,而是两个国家在相互尊重中找到的共同发展之路。未来即便武契奇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他的表态也必然是基于中塞友好的自然流露,而非所谓的“装不下去”或“结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武契奇在北京的表现很明显:中国给的实在太多,他装不下去了。2025年9月2日,武
正能量漂流瓶
2025-09-20 14:35:29
0
阅读: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