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抉择时刻: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历史关键时刻总有英雄崛起。1921年中共建党时,毛泽东只是众多创始人之一。但正是这个湖南农村走出来的革命家,最终成为挽救党和红军的决定性人物。 1935年遵义会议前的危急存亡关头,党和红军面临生死考验。王明、博古等共产国际培养的领导人虽然党性坚定,却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洋顾问李德的指挥更让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被迫开始长征。在敌军围追堵截下,红军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中国革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改变了这一切。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后,迅速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一系列神来之笔让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没有这次会议,没有毛泽东的重新出山,工农红军极有可能被彻底"剿灭"。 有人质疑:没有毛泽东,也会有其他领导人挺身而出。但历史事实是,在1921至1935年间,党的前六任领导人都没能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每次危难时刻,都是毛泽东站出来力挽狂澜:1927年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1930年创立井冈山根据地,1935年挽救红军于危难。 老百姓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真相:"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不仅是一句歌词,更是对历史选择的深刻认知。毛泽东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这与那些只会照搬苏联模式的领导人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没有如果。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关键历史节点,领导人的不可替代性究竟意味着什么?毛泽东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如果没有这种创新精神,中国革命能否成功?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历史英雄是时势造就还是不可替代?毛主席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你知道多少毛主席的名言? 毛主席经典语录你知道多少
80年华国锋来南京,许世友称病不见,晚年许评价:华同志耳根子软1980年6月1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