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有个叫王库儿的小贩,无意间捡了块腰牌,他竟然挑着担子,用捡来的腰牌混

运赛过去 2025-09-19 19:43:43

“咸丰年间,有个叫王库儿的小贩,无意间捡了块腰牌,他竟然挑着担子,用捡来的腰牌混进了紫禁城,在皇宫内摆摊卖了两年的馒头。还带着太监们去御花园烧烤。在守卫森严的皇宫里卖馒头?这胆也够肥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库儿这个人,出身在北京顺天府宛平县的一个穷苦人家,那地方现在属于北京市丰台区一带。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干小买卖,主要是卖些面点维持生计。十二岁那年,他就得早起晚归,帮家里蒸馒头卖馒头,长大点十五岁开始,自己挑着担子在北京街头巷尾叫卖。 家里穷,没什么文化,他不识字,但靠手艺过日子。他的馒头做得还行,白面为主,卖给路过的居民和工匠,收入勉强够一家人吃喝。那时候北京城小贩多,竞争大,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没攒下什么钱。咸丰元年的时候,他已经二十多岁,身材中等,皮肤黄黄的,黑胡须,模样普通,就是市井小民的样子。 咸丰年间,清朝已经走下坡路了,国家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起义,朝廷财政紧张,民间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王库儿这种底层小贩,平时就得为生计发愁。 一次他在金鱼胡同附近卖完馒头,捡到一块铜腰牌,上头刻着“銮仪卫校尉袁士栋”的字样,还有身高黄面黑须的描述。他不知道这是啥,但后来打听出来,这是宫里人进出紫禁城的凭证。銮仪卫是清朝的一个机构,负责宫廷仪仗和部分厨房事务,袁士栋就是个管膳房的校尉,级别不高,但有腰牌能自由进出皇宫。 王库儿捡到这个,本该上交或者扔掉,但他见腰牌描述跟自己差不多,就动了心思。清朝的宫禁制度本来挺严的,紫禁城有三道防线,城墙护城河加哨卡,进出得查腰牌或者合符,但晚清时候管理松懈了点,守卫有时马虎。王库儿就利用这个漏洞,拿着腰牌试着进宫。没想到守卫一看腰牌,没仔细核对,就放他进去了。 他就这样混进了紫禁城,开始琢磨里面的机会。宫里人多,太监宫女大臣一大堆,但没小贩卖吃的,他觉得这是个商机。清朝宫廷伙食是御膳房统一供给,但底层太监宫女饭点错过就饿肚子,馒头这种东西简单实惠,正好填补空缺。 王库儿回家准备好馒头,第二天又拿着腰牌进宫,说是给御膳房的食材,守卫也没多问。他在隆宗门附近找地方摆摊,那地方靠近养心殿,是皇帝住的地方,位置敏感,但人流量大。隆宗门是进入乾清宫前的重要关口,平时大臣太监往来多。 王库儿卖的馒头很快就吸引人了,太监宫女买得多,因为宫里饭食单一,他们饿了就来买。价格比外头高,但宫里人出手大方,他赚了不少。日子一长,守卫认得他了,不用每次查腰牌。他还跟宫里人混熟了,有些太监宫女成了常客。 咸丰二年,他哥哥张贵林知道了这事,张贵林是王库儿出继给亲戚的哥哥,也想分杯羹。他们把腰牌上的名字改成张贵林的,张贵林接手卖馒头,王库儿则在宫里找了别的活计,跟着御膳房厨师张春成帮忙做饭,还住在那儿。 张春成是宫里厨师,管些杂事,王库儿帮手,混得更稳当了。清朝宫廷有严格的编制,太监宫女有定额,但晚清时候外人混进去的不在少数,因为管理漏洞多。王库儿就这样在宫里待了两年,赚的钱比外头多好几倍。 他还带着太监去御花园烧烤,那地方是皇家花园,平时没人管的时候,他们就去那儿聚聚,吃点东西。御花园是宫里休闲地,王库儿观察时间段,选安静时候去。清朝宫廷生活单调,太监们没事干,喜欢这种小活动。王库儿靠这个拉近关系,生意更稳。 咸丰年间,朝廷正忙着对付太平天国,皇帝咸丰忙于政务,没工夫管这些小事。宫里信息不对称,大臣太监知道王库儿,但没人上报,以为是皇帝安排的。慈安皇后也买过他的馒头,觉得好吃,但没深想。清朝后宫制度复杂,皇后嫔妃有自己的小圈子,王库儿的馒头传到那儿,也受欢迎。 两年下来,王库儿积攒了不少银子,够他在外头买房置地了。但好景不长,咸丰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王库儿在养心殿附近卖馒头,被巡逻侍卫抓住了。侍卫查他的担子,发现全是馒头,觉得不对劲,就上报了。 咸丰皇帝听说后震惊了,紫禁城这么重地,怎么让个小贩混进来两年?皇帝亲自审问,王库儿交代了捡腰牌的事。皇帝追查腰牌主人,袁士栋被叫来。他承认自己出宫喝酒,醉了丢了腰牌,怕罚就自己仿造一块,继续上班。两年没露馅,因为守卫没仔细查。 咸丰大怒,觉得宫禁太松了,要是刺客进来怎么办?袁士栋丢腰牌又瞒报,按清律是重罪,皇帝命人杖毙他,当场打死。王库儿擅入宫禁,按《大清律例》杖一百,侍卫执行,他挨了板子,但没死。慈安皇后听说后,托人让侍卫手下留情,从轻打,所以王库儿保住了命。 杖责后,他被赶出紫禁城,回家养伤几个月。伤好后,继续在北京街头卖馒头,生意不如宫里好,但靠以前攒的钱,日子过得下去。他买了地,娶了媳妇,晚年还在卖馒头,直到老死。

0 阅读:555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