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被带走38天后,登封城里又传出新动静——几位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少林”被陆续请去配合调查。佛门之外,议论纷纷:这一次,是真要查到“钱”了,还是只查“人”? 7月26日,河南省佛教协会发出一纸通报,称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及寺院资产”,并指其“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育有私生子”。8月初,登封市公安局证实,已对释永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侦查。9月19日,深圳新闻网援引“办案渠道”独家报道:少林寺旗下多家公司负责人赵某某、钱某某、刘某某等人,近日也被带走协助调查。不过,新华社、央视目前尚未同步这一名单,官方通报里也没有提到具体金额和人数。 关于“钱去哪了”,目前能看到的最权威信息,只有佛教协会那句“挪用、侵占”。少林寺每年门票、香火、演出、文创加起来到底有多少收入?公开渠道里找不到完整账本。登封市财政局一位退休干部对澎湃新闻说:“少林寺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财政不直接管账,只收税收和门票分成。”换句话说,寺院里那部分“香火钱”怎么花,外界并不掌握明细。也正因如此,信众和网友才最容易被“上亿”“数十亿”这类数字牵着走。 另一个争议点是“和尚能不能有孩子”。佛教协会按《戒律》定性“破戒”,公安则只问“是否涉嫌重婚或诈骗”。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圣凯法师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僧人犯戒,先由僧团依戒律处理;若同时触犯国法,再由司法介入。”北京市律协刑委会主任毛洪涛则认为:“不管身份如何,只要资金确实被侵占,信众就是被害人,刑事程序该启动就启动。”两条标准,一个讲“戒律”,一个讲“法律”,眼下并行不悖,却也让围观的人感到“撕裂”。 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少林寺因“钱”被关注,已经不是第一次。2003年,门票从20元涨到100元,时任登封市长公开批评“宗教染指市场”;2011年,释永信提出“少林寺上市”计划,被证监会以“资产权属不清”否决;2015年,河南省审计厅对少林寺下拨的8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例行审计,发现“部分支出票据不合规”,最终作出整改处理,并未移交司法。一次次“踩线”,又一次次“整改”,让外界对少林商业模式的好奇多过质疑,直到这次警方立案,大家才意识到:原来账本真的可以翻到最后一页。 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少林寺的股东,也不是每天磕头的信众,只是买过一张门票、刷到过一段功夫表演视频。可转念一想,谁在景区里没花过几十块“功德钱”?谁在直播间没给“开光手串”付过款?钱不多,但心里图个平安。现在被告知“可能有一部分被挪用”,第一反应当然是“还我公道”。可再往下问:寺院财务到底该不该像上市公司一样公开?僧人破戒到底算不算“公共事件”?目前并没有统一答案。倘若明天你我去捐款,依旧看不到发票,也看不到审计报告,除了“信”,似乎别无他法。 案子还在侦查阶段,官方通报一天没出,细节就一天不能下定论。少林寺的山门依旧开着,功夫表演一场接一场,只是游客闲聊时会多一句:“听说方丈出事了,真的假的?”——真假只能等法院敲槌。至于我们,下次再进景区,也许可以多问一句:这里的香火钱,有公开账本可查吗?如果你愿意,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人财两空。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