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荷兰、爱尔兰与斯洛文尼亚4国表态:以色列参加,我们就退出。 爱尔兰的国家广播公司RTé最早发出信号。 声明写得很清楚,只要以色列被欧洲广播联盟允许参赛,RTé就不派代表参加2026年维也纳的比赛。 RTé提到的理由包括加沙的平民死亡数字、媒体无法进入加沙的现状,还有国际记者安全受限。 荷兰的广播机构AVROTROS也发表了类似声明。 它说,以色列在当前局势下的参赛资格“难以接受”。 荷兰官方媒体没有使用太多修饰语,只是明确说“以色列如果参赛,我们就不会参加”。 斯洛文尼亚国家广播机构RTVSLO也做了公开表达。 该机构发言人表示,他们不认为现在允许以色列参赛是合适的。 强调斯洛文尼亚的立场是“对战争与人道局势必须有基本态度”。 四国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西班牙。 西班牙并不是单方面宣布退出,而是通过了一次正式董事会投票。 西班牙国家广播RTVE召开内部会议,15名董事参与投票,最终10票支持退出,4票反对,1票弃权。 会议后,RTVE对外公布这项决定。 这就不是舆论风向了,而是政策动作。 西班牙文化部长欧特拉松也在媒体上支持退出。 他说国家在文化活动上的参与必须符合基本价值立场。 虽然这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但文化部门的态度显然影响了广播机构的决策。 这件事的背景离不开加沙。 冲突持续,大量平民死伤,一些国际机构难以进入,加沙的记者、医生、志愿者都处在高风险中。 部分国家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色列继续被当作“正常参赛国”接受,是一种默认的政治表态。 不是说欧洲歌唱大赛本身是政治舞台。 但当一场国际文化活动面对现实冲突,总有人要先发声。 欧洲广播联盟(EBU)是主办方。 EBU目前尚未公布2026年参赛名单,这些国家已经提前给出“红线”。 EBU也很为难。 一边是以色列广播机构提出的“文化活动应与政治分离”。 一边是欧盟内部成员机构明确划出底线。 按照EBU内部流程,各成员广播公司必须在年底前确认是否参与下一届比赛。 时间还没到,有些国家已经不愿等结果。 他们不愿在以色列被接受后再“被动退出”,更不想在最后一刻做决定。 欧洲有史以来也不是没有“政治抵制”的前例。 比如俄罗斯被取消参赛资格、白俄罗斯被暂停参与,过去都发生过。 以色列的争议不完全一样。 以色列是EBU成员之一,多年参赛,在欧洲音乐圈有固定影响力。 它的参赛代表甚至多次进入决赛圈。 这次的问题不在音乐本身。 在于参与本身是不是一种立场表态。 四个国家都不是临时起意。 尤其是爱尔兰和西班牙,在过去几个月中已经多次发表对加沙局势的官方意见。 外交部在联合国和欧盟内部的表态也比较直接。 在这种国内共识下,文化机构跟进并不意外。 而且这几家广播公司都强调:他们不是否认文化交流价值,而是无法接受现阶段对以色列的默认邀请。 这些退出声明的传播,也让其他国家陷入被动。 是否跟进,怎么回应,怎么表态,都成了绕不过去的问题。 欧洲不少中小国家的文化部门现在也在开会讨论。 部分内部文件已经在媒体圈流出。 说得不激烈,都提到了“欧洲统一立场”“不能回避问题”“不能与平民伤亡脱钩”。 以色列方面还没有对这四国表态作出正面回应。 不过耶路撒冷的文化部长已经在推特上发文,称这是一种“文化歧视”。 也有以色列议员呼吁EBU捍卫艺术独立。 目前EBU还没有明确表态。 只是强调成员国都有权做出是否参赛的自主决定。 欧洲文化圈对这件事也很分裂。 有艺人发文支持西班牙的决定。 也有人批评把文化舞台变成地缘政治战场。 现实就是,有时候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公众的目光中,舞台和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近。 从这次四国声明看,不是要否定任何国家的文化权利。 而是想通过退出,提醒主办方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也可以理解为这四国想先设立一个“底线”。 不给主办方回避问题的空间。 是否会有更多国家效仿,还不好说。 可以肯定,2026年那一届欧洲歌唱大赛,注定不会只是一场音乐盛会。 它可能是一次关于边界、道德与文化责任的集体试炼。 这场试炼不是用歌声解决的。 用歌声引起了问题。 信息来源: 西班牙等四国宣布若以色列参赛将退出欧洲歌唱大赛·央视新闻客户端·
内塔尼亚胡的加沙“灭国之战”刚要开始,结果其实已经出来了! 内塔尼亚胡这阵子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