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员费交不齐,联合国开始裁员了!9月1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并且有近29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将面临裁员。 联合国这艘国际巨轮,每年得靠193个会员国凑钱来运转,常规预算加上维和经费,总规模高达38亿美元左右,这笔钱支撑着从维和部队到人权调查,再到气候援助的各种大事。 可最近几年,钱来得越来越慢,尤其是两大主力捐助国——美国和中国——的会费,总爱卡在最后关头才勉强补上,根据联合国宪章,如果哪个国家连续两年不交齐,会直接被踢出局。 这规矩听着严厉,但现实中,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玩“拖延战术”,总以“比例不公”为由,欠着不还,到2025年初,美国欠的常规预算就堆积到15亿美元,维和部分再加13亿,总欠款28亿刀,简直是压得联合国喘不过气。 中国这边呢,从2024年起,也开始在年底最后期限才缴清,可能是考虑到自身发展定位,不想太早把钱砸进去,但不管怎样,这俩大国一拖,整个体系就摇摇欲坠,其他小国看着也急眼,可他们本就负担不起更多,只能干瞪眼。 古特雷斯这封公开信,不是随便抱怨,而是实打实的求救信号,他在信里点明,资金短缺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早在2025年上半年,联合国就因为现金流紧张,差点卖掉秘书长官邸来凑钱,纽约总部大楼里,工作人员们开始省着用纸张、关掉不必要的灯,甚至电梯都少开几趟。 这次砍预算直接瞄准了人员。预计2000多名员工得走人,这数字一报出来,联合国内部像炸了窝,那些员工,很多是国际精英,抛家舍业来这里,就是为了推动世界更公平点,现在呢?他们得收拾行李,面对未知的未来。 古特雷斯在给员工的信中承认,这决定难下,但没钱办事,只能这么干,总部从纽约和日内瓦调走200人,去成本更低的内罗毕或其他地方办公,这不光是数字变动,更是无数家庭的动荡。 想象一个维和协调员,本在纽约忙着分析卫星图像,突然被派到非洲大陆,生活节奏全乱套,情绪能不低落吗?全球媒体报道时,都带点无奈的调子:联合国这80周年,本该是庆典年,却成了“瘦身年”。 为什么会闹到这份上?联合国这组织,说白了就是个协调平台,本意是让各国坐下来聊聊大事,避免大战,可它这些年摊子铺得太大,从气候峰会到可持续发展项目,再到妇女权益援助,项目多得像蜘蛛网。 每个项目都得花钱,钱从哪儿来?全靠会员国会费,可会员国们呢?发达国家抱怨负担重,发展中国家喊着不公,结果大家互相推诿,美国作为最大摊款国,占常规预算22%,本该带头,可它总爱用欠费当筹码,逼联合国改规则。 中国作为第二大摊款国,比例也从早年的低位爬到近8%,这反映了经济腾飞,但也加重了压力,其他国家更惨,像伊朗、委内瑞拉这些,欠费占总拖欠的97%以上,但他们影响力小,联合国只能从大头上想办法。 资金危机不是新鲜事。回想2025年1月,联合国副发言人哈克公开点名美国欠28亿,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上台后,更是重提“退群”老调,搞得大家心惊肉跳。 联合国常规预算本就紧巴巴,2025年拟定36亿,比前一年多3亿,主要投到可持续发展、人权和加沙援助上,可钱没到账,这些计划就悬着,维和部队的资金更惨,还得进一步减支。 古特雷斯推动的“UN80倡议”,本是想优化资源、用AI工具管授权、精简会议,每年2.7万场会,1100份报告,好多重复,但没钱,改革也成空谈。 这危机一爆发,全球舆论都炸了,欧洲媒体叹气,说联合国是“无牙老虎”,没钱连吼都吼不动,美国国内,有人支持欠费,觉得联合国太官僚,花钱如流水;但更多人担心,这会让中国影响力更大。 中国媒体则强调,我们按时缴,但比例得合理体现支付能力,发展中国家更急,他们靠联合国援助过日子,现在项目一砍,气候资金、性别平等计划全泡汤。 这事儿闹到现在,联合国像个疲惫的巨人,勉强站着,但步履蹒跚,两大强国会费一拖,整个世界都跟着捏把汗,希望会员国们别再互相甩锅,早日把钱补上,让这个国际平台重振雄风。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近日,多家英国媒体都报道了这么一个消息:英国保险公司已经正式通知中国车企,如果中
【1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