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特别是钢铁行业发展工业很难,那么究竟有多难呢? 钢铁行业从一开始就像是个吞金的无底洞,从铁矿石刚挖出来的那一刻起,烧钱的闸门就关不上了。你以为挖矿石就是找个铁疙瘩那么简单? 大型采矿设备一天的油钱就能顶上小工厂一个月的开销,更别说深山中的矿脉还得修铁路、建港口才能运出来。这些矿石要跨越大洋送到钢厂,万吨巨轮烧的重油比工厂半年的电费还多,光是运输成本就能吃掉不少利润。 等矿石运到了钢厂,真正的花钱大头才刚开始。建一座像样的钢铁厂,光是那几座炼钢高炉就够让投资人头疼的,浇筑炉体的耐火材料比黄金还金贵,一套连铸设备能买几十套房。 欧美国家的土地成本更是高得离谱,光是厂区征地的钱,就能在发展中国家建半座新厂了。更要命的是设备还得天天保养,炉膛温度一降,维修费用就蹭蹭往上涨,就像家里的老汽车,越老越能花钱。 好不容易把钢炼出来了,人工成本又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人时薪能抵上发展中国家工人一天的收入,工会还三天两头要求涨工资、加福利。这边刚答应涨薪,那边产品价格就被市场压下来了,形成了“工资涨-成本高-利润降”的死循环。有些老厂光是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就让企业喘不过气,哪还有钱搞技术升级? 环保这道坎更是让欧美钢铁企业如履薄冰。现在的环保法规就像不断收紧的绳索,脱硫塔、废水处理系统这些设备,投入相当于半个工厂的造价。要是排放稍微超标,罚款单就能让利润表瞬间变绿。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还得花钱搞清洁能源改造,用电解炉代替传统高炉,电费成本直接翻番。这些投入砸下去,钢铁的价格怎么降得下来? 更让人无奈的是,钢铁这生意本身利润就薄得像纸。一吨钢卖出去赚的钱,可能还不如手机店里卖一部手机的利润多。辛辛苦苦炼一年钢,利润说不定还抵不上科技公司一个季度的分红。资本都是聪明的,看到这种苦哈哈的生意,自然会转身投向更赚钱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毕竟投资人不是慈善家,谁愿意把钱砸在回报率低的行业里? 全球化更是让这局面雪上加霜。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环保要求没那么严,土地成本也低,同样炼一吨钢,成本能比欧美低三成。欧美钢厂这边还在为环保罚款头疼,那边东南亚的新建钢厂已经用低价抢走了订单。就像候鸟迁徙找温暖的地方,钢铁产业也跟着低成本地区跑了。美国铁锈地带那些空置的厂房,就是产业转移最明显的脚印。 说到底,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不是因为钢铁没用了,而是养不起这种高成本的产业了。钢铁行业需要的不光是钱,还有能忍受低利润、高投入的耐心。当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快钱和轻松利润时,没人愿意再守着炼钢炉过日子。 可别忘了,能把这种苦生意坚持做下去的国家,才真正握住了工业的命脉。毕竟高楼大厦要钢,汽车高铁要钢,就连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线也离不开特种钢材。只是这背后的难处,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
8月份,中国对美出口已经降低至9.2%,不知道美国还有什么筹码来对中国造成实质性
【4评论】【4点赞】
陈瑜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本质是没足够的高素质工人,德国哪里去工业化了?广场条约德国也签了,日本和德国一样货币升值,为啥就日本失去了三十年?
yu
去工业化的实质是,资本的贪婪本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