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

地缘历史 2025-09-18 09:44:13

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导体专家在退休后受冷落,近日已被中国高校任用。   李永熙和李淇明,这两个名字在韩国半导体圈意味着荣耀与巅峰。   一个是碳纳米管和二维材料的国际权威,一个是量子理论和材料物理的顶级学者。   十几年来,他们的研究奠定了韩国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底盘,但当他们退休后,却连一个像样的研究室都没保住。   韩国给不了平台,中国却给足了尊重,还顺手配了设备与团队。   2025年4月,湖北工业大学为李永熙专门建了个研究所,北京雁栖湖数学研究院为李淇明配了生活区和国际学校。   相比之下,韩国那边还在讨论要不要多设几个本科班,补上“人才断层”的窟窿。   只怕等他们搞明白怎么留人,人才已经排队过海关了。   韩国媒体这次是真的急了。   他们说,中国这是在“系统性地争夺高科技主导权”,而韩国却眼睁睁看着“国家资产”流向对手。   这些话说得重,但听起来更像是自我安慰。   因为事实就是,中国没动枪动炮,只动了几个办公桌,就把韩国最尖端的大脑挪了过去。   更扎心的,是这事完全合法合理。   李永熙在2023年退休,团队解散,岗位撤销,连继续研究碳纳米管的空间都没有。   李淇明2024年退下来,科研经费削减,职位空悬,他们自己也没想过会被“遗忘得这么快”。   结果中国高校一个电话打过去,平台、团队、设备、资金,全都准备好了。   人家不是来打工,是来当院长的。   韩国一直以为,真正的竞争是芯片制程,是设备光刻,是供应链控制。   但现在他们才发现,最难抢的,是人,最容易流失的,也是人。   而当中国把“抢人”变成了一场有组织、有策略、有节奏的国家行动时,韩国才开始慌了。   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个案,这是趋势。   更难堪的是,这两位专家的出走,不是被中国“挖”走的,是被韩国“冷”走的。   媒体说他们是“被冷落”,其实已经是客气了。   这些年,韩国的科技政策越来越重“量产”,越来越轻“基础”。   本科专业扩招、企业合作项目泛滥,年轻人看不到科研的前景,纷纷改考医学院。   结果就是,连最顶尖的学者,也找不到接班人,更别说接班的土壤。   中国这边倒是看得明白。他们知道在美国封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技术要自主,人才先自主。   于是清华、北大、复旦、科大,纷纷设立集成电路学院,半导体被拉到“一级院系”待遇。   国家拿出真金白银干一件事:让顶尖人才愿意留下来,也愿意回来。   这不是高薪那么简单,这是国家战略的兑现。   看看待遇就知道,中国不是“招人”,是“养人”。   年薪百万、科研资金千万、住房津贴、生活补贴、专属办公室、团队定制、研究方向自主,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向这些专家表达一个态度:你们不是工具,你们是核心。   而这,恰恰是韩国这些年最缺的一种文化,重人不如重项目,重企业不如重政策。   有人说,这只是个别现象。   可事实是,从2019年到现在,已有超过4500名华裔科学家回国发展,其中不少曾在欧美科研机构任职。   人才流动从来不是偶然,它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温度计。   谁能提供更好的科研生态,谁就能拿到未来的技术钥匙。   韩国当然不甘心。媒体把矛头指向政府,批评他们只知道扩招本科生,却不知道如何培养顶尖人才。   批评他们只重视三星和SK这些巨头的投资,却忽略了高校和基础科研的投入。   可惜这一切来的太晚了。   当“国宝”专家要靠中国平台继续科研的时候,韩国已经不仅仅是丢了人,更是丢了脸。   中国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才,我就给你舞台。   只要你有想法,我就给你空间。   不管你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只要你能推动技术向前一步,那就是中国需要的力量。   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个退休的韩国学者,可能比一个毕业的博士更重要。   而这,才是真正理解科技竞争本质的表现。   世界从来不是靠硬件赢的,而是靠脑子赢的。   美国靠“芯片法案”设门槛,中国靠“人才战略”搭桥梁。   韩国还在“人才流失”与“政策失衡”之间踌躇不前。

0 阅读:0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