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认为,此方擅长治疗阴津亏损已久、肺虚咳嗽、痰多气喘!参麦汤在清代医家张锡纯

飞翔说健康 2025-09-18 09:41:54

张锡纯认为,此方擅长治疗阴津亏损已久、肺虚咳嗽、痰多气喘!

参麦汤在清代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明确记载。他认为这方主要治疗阴津亏损已久、肺虚咳嗽、痰多气喘,甚至兼见肺痨(即肺结核)的情况。张锡纯对药物配伍有独到见解,每味药都安排得十分巧妙,不仅能解决单药使用的弊端,还能形成互相补益、相互制约的整体效果。

这张方子的主角是人参。人参补气的力量极强,尤其擅长补肺气,能让虚弱的肺脏恢复清肃之功。但张锡纯指出,人参单独使用,容易助热伤津,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因此,他在方中加入麦冬。麦冬甘凉润泽,既能滋阴生津,又能制约人参的燥热,使补气与养阴同时进行。这一补一润,正是张锡纯常强调的“阴阳相济”的思路。

麦冬本身能润肺止咳,但古人常说“咳嗽忌麦冬”,原因是润而不通,痰湿重者反而更咳。张锡纯深知其中利弊,于是配入半夏。半夏辛散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非常明显,恰好能抵消麦冬的腻滞。这样一来,麦冬滋润不再碍痰,半夏化痰不至过燥,两者一柔一刚,反倒能让咳嗽平顺。张锡纯在书中反复强调,中药讲究配伍,不可拘泥于“某药有禁忌”这样的片面说法,关键要看整体的组合。

山药的加入也是张锡纯的高明之处。山药既能收涩,帮助人参更好地固护肺气,又能滋润津液,辅佐麦冬养阴。只是山药偏黏滞,久用或多用,容易引起痰湿阻滞。张锡纯便在方中加入牛蒡子来化解这一弊端。

牛蒡子味辛性滑,善于宣肺利咽,清痰降气,正好能缓解山药的壅滞。他特别强调,牛蒡子既能下降肺气,又能润中带泄,让整个方子既补虚又能畅通。

在平逆气方面,张锡纯还加入苏子与半夏同用。半夏善于降胃气、冲气,苏子则专门针对虚弱所致的气逆。肺气虚的人,一咳就喘,喘息时气机上逆,胸膈满闷,常常夜不能眠。苏子与人参同用,既能补虚,又能把逆气降下去。张锡纯认为,“气平则喘自止,嗽自安”,这也是参麦汤治疗的根本思路。

白芍的运用更见深意。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肝属木,肺虚无以制肝,肝木便会乘虚上逆,火气偏亢,咳嗽愈发不止。张锡纯加白芍,正是为了柔肝敛火,防止木火横逆。白芍与甘草同用,酸甘化阴,既能养阴敛肝,又能调和药性。甘草本身还与人参味近功同,既补脾肺,又能缓急止咳。这样一来,全方更显圆融。张锡纯强调,治疗咳喘不能只看肺,还要兼顾肝木的制约,这才是“通观全局”的中医思维。

综观全方,张锡纯的立意是“补气不生热,养阴不碍痰,润燥不壅滞,降逆不伤正”。参麦汤并非单纯的止咳药,而是整体调理肺气与阴津的方子。对于久虚体质的人来说,它能补正气,让肺脏恢复收敛肃降的本能;对于气机上逆的人来说,它能疏通气道,使喘息平缓。正因为兼顾补、润、通、降,所以临床应用广泛,尤其适合久病体虚、气阴两伤的人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一再强调,方药的运用不能死板,要懂得“补中有泄,泄中有补”,这样才不会偏胜。参麦汤正体现了这种思想。人参与麦冬,是补与润的结合;麦冬与半夏,是润与化的结合;山药与牛蒡子,是涩与通的结合;苏子与半夏,是降与补的结合;白芍与甘草,是柔与和的结合。层层对应,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既补虚又不留邪的格局。

0 阅读:70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