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男子给美的业务员打了40多万的货款,人却消失了,又有十几个同行也打了150万的款项,也联系不上对方,最后他们找到公司的运营中心,他们称该员工已经辞职了,现在在看守所,让他们去那里找,大家认为,他们的员工出现问题,他们应该承担,但对方却认为你们的钱打到个人账户,又没有签订合同,怎么能怪到我们公司头上呢?现在这十几位经销商不知道怎么办了 王先生在去年6月份,突然接到公司业务员鲍先生的电话,对方询问他是否需要产品。 这可是大公司的品牌货,王先生有意和对方合作。 之后,王先生便开始给对方打款项。虽然打的是对方的私人账户,也没有签合同,但只要钱一到账,货就会送来,这让王先生逐渐有了安全感。 王先生看到鲍先生的证件都齐备,而且南阳也有集团的运营中心,心中的安全感就更足了一些。 他曾想签个合同,可鲍先生告诉他,不签合同是行业普遍现象,没必要用合同捆绑彼此,“我们做生意靠的就是信任,你信任我,我信任你,啥事都好办,比靠合同办事更快捷。” 经过前一两次合作,双方都兑现了承诺,王先生对鲍先生变得非常信任。今年3月,鲍先生又联系王先生,说有一批价格便宜的热水器,问他要不要。 王先生看到当时热水器的市场走势很好,于是直接打了38万过去,让对方发货。 可这次发货远不如之前迅速,速度相当慢,慢得就像挤牙膏一样,这让王先生开始有些着急。 最后到了4月15号,王先生彻底联系不上鲍先生了,对方直接失联。 这时,他赶紧跑到南阳的运营中心询问情况,工作人员却表示,鲍先生正在看守所,而且已经辞职,不再是他们的员工。 王先生惊呆了,原来联系不上是因为对方犯事了,可鲍先生具体犯了什么事,王先生却无从得知。 不过,他发现陆陆续续有来自周口、南阳的经销商,都跑到运营中心来讨要说法,他们遇到的情况和王先生一模一样。 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了安抚他们,把这些转了钱却没收到货的人拉进了一个群。 但拉群之后,工作人员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举措,倒是方便了这些受害者互相联系、互通信息。 据统计,受害的经销商一共有十几人:有人转了42万没收到货,有三人各转了7.5万,还有一人转了40万,目前仍有10万对应的货物未收到,再加上王先生的款项,总金额大概有150万左右。 找不到鲍先生后,这些经销商认为,这是运营中心和公司的问题。他们当初选择和鲍先生合作,看重的并非他个人的信誉,而是公司在社会上的声誉。 既然他们从心底信任的是公司,而非鲍先生个人,那么公司员工出了问题,就应该先由公司来解决。 但公司却希望他们走法律程序,不要只盯着公司交涉,还称公司也是受害者——鲍先生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司声誉,甚至让公司成了被告,他们的损失又该找谁弥补? 王先生一行人觉得公司毫无担当,他们认为,如果换成自己,肯定会先处理经销商的问题,之后再追究员工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拖延,让经销商独自承担所有后果。 现在,公司方面态度很强硬,坚持“钱转给谁就找谁要”,还质问经销商:“为什么你们不签合同?为什么你们不走对公账户?难道作为成年人犯的错,也要我们公司来承担这笔责任吗?” 王先生一行人眼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等待民警的处理,之后再考虑起诉。同时,他们对美的公司感到非常失望,至于以后是否还会和美的合作,目前还不确定。 那么,对于王先生他们的这件事,到底和公司有没有关系呢? 就王先生的情况而言,虽然款项走的私人账户且没有签合同,但判断公司是否担责关键在于鲍先生收取款项的行为是否属于执行工作任务。 比如王先生若能提供与鲍先生的聊天记录,其中鲍先生提及这是公司正在推广的产品,为了方便操作走他的私人账户,那么这就可以作为鲍先生以公司业务名义开展活动的初步证据,此时公司有可能需要为鲍先生的行为买单。 2、鲍先生收了钱后辞职(没发货),公司该买单吗? 对于王先生和同行的这件事,大家如何看待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素材来源于河南民生频道9月15日报道。
河南,男子给美的业务员打了40多万的货款,人却消失了,又有十几个同行也打了150
人间烟火栈
2025-09-17 15:46:21
0
阅读: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