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曾说道:“中国事实上并不想过来跟我们谈判,因为他们是世界贸易体系里面糟糕的冒犯者。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升级反制是失败者的行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的一番话引发了不少热议,他说,中国“不想和美国谈判”,还说中国是“世界贸易体系里的糟糕冒犯者”,中国的反制措施更是“失败者行为”。 这话一出,不仅让国内懂行的人摇头,连不少国际专家也觉得有点不靠谱——明明是事实被颠倒了。 大家可能忘了,这几年中美之间的经贸沟通几乎从未中断。仅2023年,中美就进行了11次正式磋商,地点覆盖北京、华盛顿,还有好几次视频会议。 每次谈判,中国方面都带着明确议题和解决方案去,比如缓解农产品贸易壁垒、保证企业公平竞争等。 而美国这边,要么没准备方案,要么就是提出不合理要求,比如让中国放弃产业升级计划。试问,这种情况下还能说是中国不想谈判吗? 显然,美国把谈判当成一种施压手段,让中国妥协,这根本不是平等谈判,而是“逼宫”。 再来说贝森特提到的“中国是世界贸易体系的糟糕冒犯者”,这话更让人无语。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一直遵守规则。 就关税而言,中国承诺的总水平是9.8%,实际降到了7.4%,比承诺低了2.6个百分点,这在世界上少有国家能做到。 反观美国呢?2018年起,美国绕过WTO,单方面对中国加征关税,从最初的340亿美元一路升到2000亿美元,WTO裁定美国违规,但美国至今没有改。 而中国的反制措施,比如对美国大豆、玉米加征关税,或限制部分科技产品出口,都是被动、合法的自我保护措施。 说到反制是“失败者行为”,这更像是一种逻辑倒置。想象一下,两个人打架,一个先动手,另一个反击,结果反击的一方被指“失败”,这合理吗?中国的反制措施被迫而为,效果却不小。 比如国产28纳米芯片产能同比增长50%,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芯片有三成是国产,这就是利用压力倒逼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反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自我强化,是“越挫越勇”。 不仅如此,美国单边施压也让自己吃了苦头。2018年加征关税后,美国通胀率一度冲到9.1%,其中有1.2个百分点直接是对华关税导致的价格上涨。 美国农民也受了重创,原本每年能向中国出口140亿美元的大豆,到2022年只剩下60亿美元,不少农场主艰难维持生计。 美国政府不得不拿出近300亿美元补贴农民,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从这一点上看,美国把自己制造的问题甩给中国,还反过来批评中国“失败”,显然不合理。 实际上,中国一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器。中国推动贸易自由化,举办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超过5000亿美元,每年进口商品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商家最看重的市场之一。 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2024年消费对经济贡献超过四成,出口虽然重要,但已不再是唯一驱动力。 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光伏板和电动车出口到全球,助力绿色转型,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低成本低碳解决方案。这些表现,完全不像“冒犯者”应有的行为。 回到中美谈判,过去几年,美国总是试图在谈判中占据优势。 2023年,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随后又逐步提高关税比例。中国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的芯片和农产品实施关税或出口限制,并向WTO提出申诉。 两边的针锋相对,让全球市场都受到了影响,美国股市在短期内蒸发约4万亿美元,各类商品价格上涨,美国民众开始囤积生活必需品。可以说,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影响双方,也冲击了全球经济。 尽管如此,中美之间的高层磋商仍在持续。2023年5月,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部分加征关税被取消,建立了磋商机制,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 之后的英国伦敦、瑞典会谈也在推进之前的共识。然而,随着美国再次采取单边措施,谈判进展仍然受阻。贝森特言辞强硬,但事实是,中方一直保持谈判态度,美国反而通过制裁和关税施压,破坏了谈判环境。 贸易战对双方都是有代价的,美国农民失去了重要市场,消费者付出更高成本;中国企业虽然受影响,但借此机会加速国产化和产业升级。 长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的关键不是谁更强,而是公平互利。中国坚持通过平等谈判解决问题,而美国若继续单边霸凌,最终只会破坏全球市场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贸易差额并不等于“不平衡”。两国经济结构不同,中国擅长制造衣服、家电,美国擅长金融和高科技。高科技产品出口受限,是美国自身政策造成的,并非中国买少了就能归咎于中国。
美国财长狂妄喊话,中国得先“赔个不是”,中方用2分钟狠狠打脸美国!中美贸易摩擦再
【1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30
畜牲说点人话都是反的
有言在先
随你什么说。就喜欢你这种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