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王凤阁离开通化的那一日,带走了家中最后的积蓄和母亲的嘱托,从此以后,他就像从人间蒸发一般,音讯全无,母亲王老太的生活,也随着那次诀别彻底改写。 儿子走后,王老太再没有等来任何消息,最初的几个月,她还抱着希望,盼着有人带来口信,盼着儿子能写封短笺。 可是时间一点点过去,传言却越来越混乱,有人说王凤阁投身山林,有人说他已经战死,还有人暗暗议论,说他不过是拿着钱远走他乡,再不回头。 这些话如同尖刀,层层压在王老太心头,她没有去争辩,而是默默咬牙过日子,宅院卖掉之后,她搬到城外土屋,靠为人浆洗缝补糊口。 每当夜深,她都会把儿子幼时留下的鞋子和几件旧衣物拿出来,看上一遍,再收好,等待是最难熬的折磨。 王老太在漫长的四年里,承受着孤寂与疑问,她心里始终不敢肯定儿子是生是死,也无法证实那些流言是真是假。 她曾经在心里一遍遍责怪,觉得儿子或许真的弃她而去,可转念一想,那个从小就要强的孩子,怎么可能在家国危亡时选择逃避。 她内心深处仍旧坚守一个信念,儿子一定是在做她暂时无法知晓的事情,在城里,王老太成了人们议论的对象。 有人背后摇头,说她自毁家业,换来孤苦一生;也有人冷笑,说她的儿子不孝,骗取钱财逃之夭夭,她听见这些议论时,只是低头做事,从未开口。 这些声音伴随她走过每一个日子,她心中再苦,却仍然暗暗维护儿子的名声,她相信真相总会有揭开的一天。 1936年的冬天,王老太进城换粮,街头的布告栏前挤满人群,有人念着报纸上的战报,王老太听见“王凤阁”三个字时,手中的粮袋一下掉在地上。 她挤入人群,望见报纸上刊登的消息,报道写明,抗日联军在临江地区与敌军激战,王凤阁率部获胜,他的名字清晰印在纸上,旁边还附着一张照片。 照片里,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眉目坚毅,王老太盯着照片,心口涌起从未有过的激动,几年来的怀疑和痛苦在那一刻全部有了答案,儿子并非背叛,而是在山林之间坚持抗敌。 随着战报的不断传来,人们逐渐得知王凤阁的事迹,他将家中财产全部换成武器,带领队伍坚持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作战。 衣食困乏时,他与士兵同吃同住,夜里在雪地里露宿,从未享受过一丝优待,这些消息逐渐传到王老太耳中,她终于明白儿子当年为何一去不返。 原来,他是为了切断与她的联系,避免敌人顺着线索找到家里,为了母亲的安危,他宁可让她在痛苦和误解中熬过四年。 在王老太手里,仍留着儿子出门前留下的玉佩,她曾经以为那是普通的饰物,后来才发现背后刻着“母安”二字,她常常摸着玉佩出神,仿佛能感受到儿子在山林中也在抚摸同样的字迹。 他们之间没有信件往来,却有一种无形的联系在牵引,她在破屋中度日,等待战报中的名字出现;他在枪林弹雨里拼杀,每一次呼吸都背负着母亲的安危。 对于王凤阁而言,四年的沉默是最痛苦的抉择,他无数次想给母亲托信,让她知道自己安然无恙,可一旦泄露消息,可能引来灾祸,他只能强忍思念,把全部心力倾注在战斗中。 每到深夜,他都会摸出那块玉佩。那里刻着“母安”,提醒他必须坚持下去,他知道母亲会为他落泪,会责怪他的冷漠,但他也明白,唯有这样,母亲才能真正安全。 得知真相后,王老太的生活虽然依旧困苦,却再没有了先前的焦躁,她继续为人浆洗,继续在集市上挑选最便宜的粮食。 每一次听到战报中传来儿子的消息,她都暗自记下,把那当作一封迟来的家信,她没有再对外多言,也不在乎别人的闲话。因为她明白,儿子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她。 当人们得知王凤阁已成为抗联的领袖之一时,议论的声音发生了转变,昔日讥笑王老太“人财两空”的人,开始用敬畏的语气提起她的名字。 她曾经孤立无援,如今成了人们口中的“铁心肠母亲”,她没有回应这些变化,只是更加沉默,因为她知道儿子尚在战斗,这一切远未结束。 王老太用余生守着那块玉佩,她没有等来儿子的归家,但她知道,儿子始终在山河之间拼杀,她的一生因那次托付而改变,儿子的一生也因这份托付而承担起沉重的使命。 王凤阁的名字最终被写入抗战史册,人们记住他带领抗联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也记住了背后那位孤苦却坚韧的母亲。 他们母子之间隔着四年的沉默,却用各自的方式守护了彼此,母亲用等待和坚守支撑,儿子用沉默和牺牲回应。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指尖流沙呐
2025-09-16 21:51:00
0
阅读:483
常言笑
向抗击日寇的革命先烈致敬!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