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

古木过去 2025-09-16 10:43:25

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经过多次改进,弹头、火箭发动机和观瞄设备性能大幅提升。虽然无法穿透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对于轻装甲目标和掩体来说,它仍然具备不错的效果。 当年中苏关系闹僵,苏联在边境布了成千上万辆坦克,中国面临无形压力。这种时候,光说不练可不行,咬咬牙就开始研究反坦克武器。 最终红箭73被设计出来,这东西不但操作直接,还便宜到可以铺天盖地地发下去。 生产线一开,数量涨到十万枚,直接铺进了部队。可以说,每个士兵都能很快上手,用起来并不费工夫。 红箭73不讲花哨技术,实用才是命门。它用有线制导,操作手不需要复杂设备,几天下来就能摸熟。 而且这个导弹的造价在当时并不算高,这也让部队敢于大量采购备战,不怕打不完,足够用。那些年紧张气氛下,大家都明白,手里多攥几枚,心里就更踏实。 虽然现在红箭73早就不是最前沿的武器了,但它对轻型装甲和野外掩体照样有威力。 部队训练时,老兵带着新兵练习操作,一发离弦,准头高,破坏力够,演习时不少模拟车辆被轻松摧毁。 导弹的弹头也在这几十年里不断升级,火箭发动机越来越给力,观瞄设备更清楚,变得更加适应现代作战需求。 每隔几年就有改进版出来,从A到E版本,层层加码,连最老的款都能刷一刷再上阵。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红箭73不是一成不变。科学家和工程师没闲着,一直琢磨着怎么做得更好。红箭12这样的新型号,也渐渐出现在部队库房里,性能上又提高了不少。 虽然这些新装备已经在逐步接替,但红箭73还是没有被彻底淘汰,毕竟它对轻装甲小目标真的管用。 部队在规划时经常把它当作一种补充力量,而不是主力,但在实际打击任务中,它总能起到关键作用。 国际局势变动后,红箭73的战略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刚开始,它是对付大规模坦克集群的主力装备,后来变成了打击轻型目标和掩体的利器。 如今库存还在,部队也没闲着,抓紧拉出来升级维护,用到极致。毕竟自己造的装备,自己能掌控,怪不得大家对这老伙计依然很有感情。 每次训练结束,士兵都对红箭73多了一分认识,这不是摆设,是真能派上用场的武器。 很多人认为只有最新的装备才算厉害,其实像红箭73这样不断升级、持续服役的武器,才真正体现了自主研发的价值。 它让中国军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有了更多底气,也见证了几十年的技术发展。从诞生的急需,到今天的多用途、持续更新,红箭73的故事还在继续。

0 阅读:0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