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2岁少年的决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当刘彻决定主动出击匈奴时,没人知道这

历史透视眼 2025-09-16 04:20:50

一个22岁少年的决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当刘彻决定主动出击匈奴时,没人知道这场战争会打44年。 汉武帝刘彻,16岁时登基为帝,但这个年轻皇帝在即位初期并没有实权。 窦太后牢牢把控着朝政,汉朝对匈奴依然延续着屈辱的和亲政策。 第一阶段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为止,第一阶段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 刘彻对这种屈辱政策早就憋了一肚子气。 可是窦太后在世时,年轻皇帝只能忍耐。 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22岁的汉武帝才真正掌握了大权。 此时的汉朝,经过文景之治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盛。 国家仓库里的钱多得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这为汉武帝改变对匈奴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决定:结束和亲政策,主动出击匈奴。 这一年,汉武帝采纳大臣王恢的建议,策划了著名的"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结束了汉朝自汉高帝时期以来对匈奴奉行了67年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马邑之谋是这样设计的:让马邑的豪商聂壹假装投降匈奴,诱骗匈奴单于说可以献出马邑城。 汉朝在马邑附近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准备在匈奴军队进入伏击圈后全歼。 可惜计划被匈奴单于察觉。 军臣单于带着十万骑兵南下,快到马邑时发现情况不对劲,立即撤军北上。 这次伏击战没有打成,汉匈之间的和平条约彻底撕毁了。 从此,汉匈双方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 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90年,汉武帝刘彻历时45年,倾全国之力,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名将指挥汉朝军队对匈奴展开了多达15次的反击战。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129年到前119年的十年黄金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公元前129年,卫青首次出击匈奴,在龙城取得大胜。 这是汉军第一次在野战中击败匈奴,意义非常重大。 此前汉军对匈奴基本上都是防御战,很少主动进攻。 公元前127年,卫青指挥汉军收复了河套地区,这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河套地区是匈奴南下的跳板,收复这里对汉朝的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走廊,重创匈奴右部。 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河西走廊从此纳入汉朝版图。 这为后来开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率军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这次战役被称为漠北大战,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 漠北大战中,卫青在漠北击败伊稚斜单于,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击败左贤王。 两路汉军深入匈奴腹地两千多里,歼灭匈奴军队九万多人。 这次大战之后,匈奴主力被迫北迁至漠北地区,再也无法威胁汉朝的核心区域。 史书记载"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说的就是这次战役的结果。 可惜霍去病在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年仅24岁。 卫青也在公元前106年去世。 失去了这两员名将,汉军对匈奴的攻势明显减缓。 汉武帝后期的对匈奴战争,主要由李广利指挥。 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军事才能远不如卫青、霍去病。 公元前90年3月,汉武帝发动了其在位时的最后一次汉匈之战。 李广利统兵七万从五原郡出发,向浚稽山方向进攻,商丘成统兵三万从西河郡出发,向涿邪山方向进攻,马通率四万骑兵从酒泉郡出发,向天山方向进攻。 这次战役的结果很惨烈。 马通军团没有和匈奴军交战就全身而退,商丘成军团在返回途中遭到匈奴围攻,虽然击退了匈奴,但损失也很大。 最惨的是李广利军团。 李广利因为家族卷入巫蛊之祸,为了用军功挽救家族,选择孤军深入。 汉军一直打到色楞格河,虽然击败了匈奴,但最终全军覆没,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 至此,汉武帝对匈奴44年的战争基本结束。 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