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当时的董事长铃木修放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15 11:45:17

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当时的董事长铃木修放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他以一块钱的价格将手中50%的股份甩卖给长安,那股硬气劲儿让人佩服!转眼多年过去,如今铃木修后悔了吗? 只花一块钱,他就把自己在中国顶尖合资企业里的股份给卖了,这样的决定,任谁听了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铃木真的这么干了。 在身后伫立着的,正是那位传闻中曾掷地有声地宣称“我纵是死,也绝不向中国市场低头”的强硬老者——铃木修。这哪是商业撤退,分明是一场经营哲学的终极对决。 铃木的故事,其实是一部关于“小型车信条”的史诗,讲的是一个制胜法宝如何变成了致命枷锁,又如何在另一个国度找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舞台。 回到最初,铃木在中国的成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1993年,彼时多数中国家庭仍将汽车视作遥不可及之梦,铃木携长安翩然而至,似为这方土地带来了汽车梦照进现实的曙光,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它没搞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奥拓、羚羊、雨燕这些小车,却精准地戳中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窝:皮实、省油、买得起。 回溯那个年月,谁家要是能把一台小奥拓停在院儿里,那可是顶顶风光的事儿。 街坊四邻路过瞧见,少不得要多打量几眼,这不仅是家里日子过得宽裕的明证,更是在一众邻里间抬得起头、撑得起面儿的身份象征。 铃木的理念和中国的时代需求完美共振。数字不会说谎,到2005年,它在中国已经卖出了一百万辆车。 2011年,其销售业绩攀至巅峰,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态势。仅在这一年,销量便高达22万辆,彰显出非凡的市场影响力。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中国市场变了,人们的口袋鼓了,想要的也不再仅仅是一台能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大家开始追求大空间、高配置,SUV成了新的宠儿。 可铃木呢?或者说,铃木修呢? 外界潮起潮落,行业风向几番更迭,他却始终攥紧自己那方 “小型车” 天地,像块深埋土中的顽石,任时光冲刷、世事扰攘,半分也不肯挪动,只静静守着心头这份独有的坚持。 当大众、丰田这些对手用从轿车到SUV的完整产品线抢占市场时,铃木的产品册翻来覆去还是那几样。甚至在技术上,也坚守着自然吸气发动机,对新趋势视而不见。 最能体现这种固执的,是内部的一次交锋。作为合作方的长安汽车,凭借其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率先捕捉到新能源领域的潜在机遇,并主动提出携手布局该赛道的想法。 然而,这一提议在提交至铃木总部后,却未经过多考量便被直接驳回。这已经不是商业判断了,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哲学坚守。 代价是惨痛的。从2012年起,销量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下掉。2017年只剩下可怜的8.6万辆,公司开始亏钱。到了2018年上半年,销量更是暴跌47%。最终,铃木用象征性的一元钱,结束了它在中国的核心业务。 你以为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恰恰相反。离开中国的铃木,转身就一头扎进了印度。为什么是印度?因为那里的市场,像极了二十年前的中国,简直是为铃木的“小型车信条”量身定做的。 事实胜于雄辩,铃木修这场豪赌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他的决策与勇气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用结果证明了当初抉择的正确性。 依托旗下子公司马鲁蒂铃木的强劲助力,该品牌在印度汽车市场强势突围,以超四成的市场份额稳稳占据行业头部位置,不仅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更成功奠定了自身无可撼动的市场主导地位,成为印度车市名副其实的领军者。 2021年,仅印度一地,汽车销量便颇为可观。数据显示,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售出的车辆达136.4万辆。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恰似为铃木修当年的中国布局作出了注解:并非我的战略思路存有偏差,而是市场走向已与我当初的判断愈发疏离,如同两列驶向相反方向的列车,注定再无交汇之时。 但有意思的来了。就在印度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铃木悄悄地开始在那儿投资电动车生产。 这番举动,实则是对其此前在华市场所下的强硬决策作出的调整。这背后,是一种微妙的转变和反思,或许中国的失败,终究还是教会了它一些什么。 2024年12月25日,一位传奇人物的生命之弦戛然而止。94岁的铃木修,因染沉疴,于这一日阖然长逝,他的故事自此在时光长河中镌刻下独特印记。 回看他的一生和铃木在中国的沉浮,你会发现一个商业悖论:一个曾让你登上巅峰的成功信条,也可能成为把你拖入深渊的枷锁。 铃木的案例告诉所有人,真正的强大,或许不是永不低头,而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拥有审时度势、甚至是自我否定的勇气。 信息来源:铃木1元出售合资股权退出中国,2018年09月05日 07:37 来源:北京商报

0 阅读:2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