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

诸葛利剑 2025-09-14 21:23:00

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纺织业起步快,尼龙制品到处可见,从衣服到地毯,用量大增。但尼龙合成靠己内酰胺这种原料,当时国内基本产不了,每年得花大把外汇从欧美买。纺织厂成本高,在国际上总被卡脖子。中石化看准这点,决定自己干,1995年砸重金从美国买了两套生产装置,用市场换技术思路,目标是建起国产产能。 引进过程不简单,美国那边卖的是旧工艺,高价转让淘汰设备。欧美己内酰胺行业协会听说中国要进场,私下开会商量对策。他们计划等中国产品出来就集体降价,赚了转让费还保住垄断。2000年,中石化装置建好投产,初期产量上来了,但市场马上变天。欧美企业把出口价压低,国内纺织厂算账后选便宜的进口货,国产己内酰胺没人要,仓库积压一大堆,年亏好几个亿。中石化技术员们检查数据,调整参数,但旧工艺效率低,成本下不来,大家陷入死胡同。 这时候,79岁的闵恩泽听说情况,马上组队上阵。他重点盯环己酮制环己酮肟这个环节,传统方法费劲还污染重。团队从催化剂改起,试钛硅分子筛材料,提高反应效率,减废物排放。攻关花了几年,突破原子经济工艺,在温和条件下转化,产量翻倍,环保达标。2003年,新工艺在中石化装置上跑通,第一批高质量产品出来,价格有竞争力,纺织厂开始回购,产业慢慢活过来。 说起这事,得从头捋。90年代改革开放,纺织出口猛增,尼龙需求年年涨,但己内酰胺进口依赖让企业被动。国家鼓励自产,中石化1995年行动,引进美国技术,花了上亿。设备到位后,建厂调试,花了五年。2000年投产,本以为稳了,谁知欧美协会那计划生效,降价冲击市场。国产货成本高,卖不动,项目亏本,中石化内部压力山大。技术员们反复测算,旧工艺瓶颈明显,环己酮到肟化步骤转化率低,废水多。 闵恩泽进场后,带队直奔问题。他有炼油催化经验,转到己内酰胺上,设计新催化剂。钛硅分子筛是关键,团队优化配方,测试反应路径。工艺改成原子经济型,原子利用率高,副产物少。温和条件操作,温度压力低,节能明显。环保方面,废气废水减八成以上。2003年工业化,第一批产品指标超进口,市场反馈好。纺织企业试用后,订单稳住,积压货清空。中国己内酰胺从被动变主动,自给率上台阶。 这技术突破不光救了中石化,还推产业升级。旧工艺靠过氧化氢法,污染大,新法绿色化。闵恩泽团队整合产学研,联合高校企业,加速应用。结果,中国产能从零起步,到2003年已有规模。欧美协会那招阴险,赚了短期钱,但长看帮了中国忙,逼出自主创新。纺织业受益,成本降,出口强。国家工业自立,就靠这类人顶住压力,干实事。

0 阅读:320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