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肖华奉命调往北京,在赴任路上,他看到一名香烟小贩,顿时脸色大变:这不

小张主张 2025-09-14 16:39:46

1950年,肖华奉命调往北京,在赴任路上,他看到一名香烟小贩,顿时脸色大变:这不是当年杀害黄骅的凶手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6月,肖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初到北京的某天,他乘车经过前门大街时,窗外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穿着灰色布衣的香烟小贩,正低头整理手中的香烟。   肖华立即命令停车,走向这个小贩,当小贩抬起头时,脸色骤变,手中的香烟洒落一地,肖华沉声问道:“你还记得我吗?”小贩颤抖着回答:“报告首长,我叫王德胜。”肖华冷笑一声:“还是叫你本名吧,潘特!”。   这个名字一出,小贩如遭雷击,瘫坐在地,潘特,这个参与1943年杀害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的凶手之一,终于在七年后落网了。   黄骅原名黄金山,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41年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区副司令员。   1943年6月30日晚,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军区侦察工作会议时,被一群叛徒暗杀,同时遇难的还有四位干部。   幕后主使是时任冀鲁边区司令员邢仁甫。他因被上级决定调往延安学习而心怀不满,认为这是黄骅的阴谋,于是指使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奎及队员潘特等人实施了刺杀行动。   惨案发生后,邢仁甫叛变投敌,先投靠国民党,后又投靠日本人,1949年天津解放后,邢仁甫被捕,1950年9月7日被公审并处决。   潘特作为邢仁甫的心腹,在案发后逃亡北平,改名换姓以卖烟为生,自以为时间冲淡了一切,却没想到七年后的1950年,会在北京街头被肖华认出。   肖华曾在冀鲁边区工作,对潘特等人面孔熟悉,黄骅遇害后,肖华一直牢记凶手容貌,这次偶然相遇让他立刻认出了潘特。   潘特的落网,标志着所有参与杀害黄骅的凶手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黄骅的英灵终于得以安息,这起震惊华北的要案也画上了句号。   黄骅烈士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记忆中,为了纪念他,1945年新海县改名为黄骅县,1953年,黄骅烈士的遗骸被迁到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黄骅的后人也继承了他的精神,2018年,黄骅的重外孙朱磊参军入伍,作为新兵代表在黄骅纪念碑前发言,表达对先辈的敬仰。   当年穷凶极恶的凶手,七年后隐姓埋名躲在街头卖烟,最终还是被一眼认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可能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主要信源:(党史纵览——黄骅烈士遇害真相)  

0 阅读:1
小张主张

小张主张

感谢大家的关注